「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長跪讀素書,書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長相憶。」
——《飲馬長城窟行》
今天帶給大家的,是一封封2000多年前的漢代書信,發信人是當時西北前線的邊關將士們。隨著 敦煌、居延塞、尼雅遺址等地的漢簡出土,一枚枚流沙墜簡重現天日。這些簡牘既有邊關的公務文書,也有非常私密的家書,古人用他們質樸而渾厚的筆畫,為我們勾勒出了漢代邊疆將士們的生活圖卷。
候望與日跡:邊關將士的日常工作根據敦煌漢簡、居延漢簡等出土文獻的記載,漢代邊防戰士最基本的日功就是站在烽燧的頂部小棚子里,晝夜不息地瞭望邊塞,一旦發現了敵情,他們就要根據來犯之敵的規模, 點燃不同數量的烽堆、旗幟或者狼煙堆,以便后方戰友做出反應。為了確保狼煙在關鍵時刻起到作用,將士們還要每天檢查烽燧中的燃料,確保點火的火種是干燥可用的。為了保證將士們熟悉烽火台的使用規則,軍吏還會定期對他們的業務水平進行抽查。
西堿墩烽火台遺址除了上述的工作之外,他們的日常工作還包括 保養官劍、弩機和弩矢、鎧甲和盾牌等等。 除了保住瞭望台本身,他們還要在烽火台周圍維持半徑為3米的「天田」——也就是沙地,有時他們還會在沙地中埋下繩索和懸鈴。這片沙地可以監測過往的野獸或者行人的足跡,如果有敵人或者塞內逃犯不慎踩中了埋設的機關,會在沙地上留下痕跡,埋下的繩索可能還會將其絆住。
漢軍檢查弩機動作示意圖 所以除了維護烽火台本身,平整「天田」也是他們的每日工作之一。如果被上級官吏發現「天田」不平整,不僅這個烽燧的普通將士會被懲處,對應負責的侯長也要被嚴厲處罰。
除了軍事性任務之外,戰士們要承擔不少非軍事性的任務,比如給建筑物涂抹紅色、白色和藍色的灰泥涂料,維持建筑物的地標性功能;收集蘆葦、木炭等日用燃料,牲畜草料,以備日常生活之用;打理菜園和糧倉,為緊張的戰爭生活提供谷物、蔬菜等食物。
此外,漢簡還記載了很多有趣的生活細節,比如沒有水井的亭障里, 戰士們會收集冰塊儲存起來,以備用水之需。
事實上,在邊疆作戰,特別是需要穿越大漠的時候,漢軍也會攜帶冰塊,比如根據《漢書-李陵傳》的記載,在漢軍弩矢耗盡,準備突圍的時候,戰士們 「人持二升米,一片冰,期至遮虜障者相待」,可見戰士們是將冰作為較為純凈的固態水攜帶使用。後來,近代的西方探險家深入新疆探險時,也曾大量攜帶冰塊作為衛生水源。
敦煌馬圈灣漢代烽燧出土取火器用以炊事活動、點燃烽火的火種和取火器,也需要額外保存在相對隔離的地方,以防止星星之火焚毀整個亭障。
守邊好伙伴:忠誠戰友汪星人在每日的枯燥工作中,戰士們有沒有什麼伙伴呢?除了他們朝夕相伴的戰友,汪星人也是他們的好伴侶。
根據當時漢簡的記載: 「取狗湛」、「守狗一,未入籠」、「失犬」等字樣看,當時漢軍有意識地訓練了不少軍犬協助守邊。
在《墨子-備穴》中,先秦的守城大師墨子就提到,如果對方要挖隧道攻城,那麼就需要在隧道口放一只犬來監聽敵人的動向。基于同樣的原理,漢軍戰士們會用嗅覺聽覺靈敏的獵犬來監聽敵人的動向。
漢代官養犬陶俑現代人會有「狗拿耗子,多管閑事」的說法,但是在漢代,人們卻不會這樣認為,因為在《淮南子·泰族訓》中記載: 「貍執鼠,而不可脫于庭者,為搏雞也。」由于漢代人發現喵星人野性難馴,在抓老鼠時還喜歡撲玩家禽,所以他們將守倉犬作為看守倉庫的好幫手。
比如在李斯的傳記中記載: 「斯入倉,觀倉中鼠,食積粟,居大廡之下,不見人犬之憂」,官倉鼠肥碩蠻橫到了連人和犬都不怕的地步,這從側面證明了當時人是用犬來守倉的。所以,狗是戰士們防御敵人、守衛糧倉的好幫手。
秦漢時代的犬已經開始參與軍事和狩獵了 累了玩一玩:漢代邊疆的硬核娛樂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在緊張戍邊生活的間隙,戰士們有沒有什麼娛樂活動,可以增加集體友誼呢?
答案是有的,和秦漢的時代風尚類似,當時的娛樂活動整體比較質樸,并和緊張的軍事生活關系密切。 比如用麻繩和皮革制作的皮質蹴鞠,在敦煌和馬灣等屯駐地遺址就有出土,這種球類運動很利于培養軍士們的袍澤之誼。
馬圈灣遺址出土的漢代蹴鞠實物 除此之外,還有半娛樂半制度化的射箭訓練——秋射,這是漢代邊塞守軍的公開比武,每人限額12支箭矢,射中6支為過關,命中超過6支,每支箭可以積累15日的 「功」,可以折算成軍功,也可以兌換成用于 「休沐」的假期。而命中少于6箭的,則會被扣除假期和軍功,還會遭到將校的責罰和同儕的恥笑。
懸泉置漢簡上的「敢言之」
除了軍事性娛樂,其他的娛樂也是非常的「學霸」:比如在胡楊木簡上練習寫字,有的漢簡上,出現了重復寫字的痕跡: 「敢言之不不不不不不不敢!」這看起來很像一個怕責罰的士兵,被威嚴的長官嚇得結結巴巴,但其實是某個戰士為了練字,留下的筆跡。
大量的《倉頡篇》和《急就篇》的殘片,暗示一部分吏士在緊張的軍事生活之余,也會抄寫當時通用的習字教材,提高文化素養。
敦煌漢簡
「九九八十一,八九七十二,七九六十三。八八六十四,七八五十六,……五七卅五,四七廿八,三七廿一,五五廿五,四五廿,三五十五……三七二十一,二七一十四。」
戍卒們背誦乘法表,很可能是 為了訓練戰士反應能力和計數能力:因為無論是看日晷,還是估算來敵數量發烽火信號,還是核算每天的工作量,都涉及到基本的算數,因此加減乘可能是漢代戰士們的必備基本功,和他們的武藝同等重要。
今天小學生們已經掌握的技能,在2000多年前的漢代還是成年人的專業修養,不得不讓人感嘆2000多年間教育的巨大進步。而2000多年間不變的,是乘法表的簡潔明了,規整利落的方塊字和相對簡短的發音,無疑有利于我們去記憶背誦乘法表。
20~21世紀出土于敦煌的漢簡,記載了看起來非常現代的九九乘法表
武威市磨嘴子漢墓出土的《儀禮簡》
左一的漢簡上,「詩三百」的字樣依稀可見除了算數,敦煌漢簡和居延漢簡中,還發現了《論語》等儒家經典的殘片,這可能是軍吏為了提升文化素養而苦讀的教材。
即使遠在邊塞,依舊有戍邊吏民在搖頭晃腦的誦讀經典,習圣人之教。這些碎片,也證明了作為大一統帝國的基礎性硬件,漢字這套表意符號體系,在普及文化、維持身份認同上,起了多麼大的作用。
當然,還有的吏士會閱讀《相刀劍冊》這樣的專業文獻,可能是為了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吧。
居延漢簡里的《相刀劍》冊 餓了吃什麼?醬料谷物是主食漢代的餐制是兩食制,西北前線也不例外,那麼當時將士們吃的是什麼食物呢?普通戍卒們吃的是麥子、糜子、小米、黏小米、胡豆等沒有脫殼的谷物,還有一定數量的鹽,需要士兵自己去殼加工后才能食用;除了基本的谷物,普通戍卒可以領到姜、芥、豆豉、醬、蔥等調味品下飯。
對普通戰士而言,將領們吃的新鮮蔬菜(韭菜、芥菜、葵、蔥),還有雞肉、羊肉、豬肉等肉食可望不可即,這些食材一般由園圃特供。對于勒緊褲腰帶的普通戍卒來說,有限的俸祿不僅要養活自己,還有喂養嗷嗷待哺的妻兒家人,一個月能結余下的糧食和軍餉非常有限,即使是低級軍官,都不免叫窮告困, 在書信中抱怨生活甚苦,感嘆「食盡乏」的情況。
他們只有等耕牛或者軍馬累死,或者等待每年的社祭,臘祭,才有機會分到肉食或內臟;平時,他們只能自己掏腰包購買肉食,或者用弓弩、漁具,去捕獲羅布泊或者居延澤的魚,與大澤邊的飛禽野獸。
如果是軍官下令主動 「 椎牛 「或者 「宰羊」,那往往意味著大戰在即,將領們需要美味的肉食來激勵士氣,這與史書中的記載是相吻合的: 「漢乃勃然裹傷而起,椎牛饗士,于是軍士激怒,人倍其氣」。
簡牘里的私語:穿越千年的通感抖落簡牘上的塵沙,翻開這些千年前的秘密,耳邊依舊會想起大漠的風聲、刀兵的碰撞、妻兒的哭訴,還有哀怨的羌笛。
漢畫像磚上的胡漢交戰圖除了衣食住行的日常外,我們還會在漢簡中,看到大量非常私密的個性化內容,比如有表達雄心的豪言壯語:
「臣厶罪在西域,期于殄逆虜,平定諸國!」
「恩德固可未報哉?臣子之職寧可廢耶!」
還有戰士緊張地寫下了「有急事」,但因為簡牘的殘破,后人不知道他究竟是為何事所困:是匈奴人的入侵,還是西域使者的突然到訪,抑或是長官的征調?
懸泉置漢簡殘片:「有急事」
也有人在四下無人的時刻,在木簡上寫下只能自己吞咽的苦澀,比如一個叫兒尚的戰士,抱怨代役的戰士遲遲不到,許諾的軍糧因為種種原因沒有到位,從而被迫貸糧: 「兒尚叩頭白記:閑來,上日久食盡乏,愿貸谷一斛……尹府哀小姓貧人子久居塞外,當為發代。唯掾以時移視事盈歲名尹府,須以調代,代到,得歸,叩頭叩頭。」
還有一個戰士因為久在邊塞,無法在長輩膝前盡孝,于是委托兄嫂照顧二老: 「怨己無能,謝兄嫂供養三親,萬幸辭謝」。而我們還不知道,這些書信究竟有沒有被送到他們家人的手中。
當然,在各種情感中,還有人和人之間最質樸的問候: 「愿子游謹衣強餐飯」,「久不相見」,「相問音聲,意中快也」的辭句,和漢樂府詩歌中的詞句如出一轍,讓人們感覺他們距今未遠,仿佛就活在不久的過去。
漢代簡牘上的問候----春君幸毋相忘
參考文獻:
姜洋:漢代戍卒家書中的家國情懷趙寵亮:行役戍備:河西漢塞吏卒的屯戍生活編輯說明文字 / 鷹眼荷魯斯視覺 / 姜博約排版 / 頭文字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