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大秦的名相,為秦國立下汗馬功勞的呂不韋緣何而死?
難道正應了范蠡所寫「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戰國時期七分天下,秦、楚、韓、趙、魏、齊、燕,群雄并起,逐鹿中原。
這是一個偉大的時代,世界歷史上有名的軸心時期。
古希臘出現了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古印度進入了佛陀時代,古以色列則是出現了大批的猶太先知。
中國也在這個大爆發時期迎來了諸子百家,也就是史上有名的百家爭鳴。
而呂不韋就出生在戰國末年。他是一個優秀的政治家,甚至可以說他是一個卓越的政治家。他對秦國的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首先就是經濟層面,呂不韋本人就是經商的,管理經濟自然不在話下。
后世雖沒有他具體實行了哪些經濟措施的記錄,但是呂不韋在洛陽的封地是有名的富庶。人口密集,經濟發達。
這里呂不韋可是功不可沒,他大建宮室,以成周城為據點,不斷擴張,最后形成了秦洛陽城。這也為漢魏洛陽城奠定了基礎。
除了經濟方面的貢獻,在水利工程上,他也做出了不朽的功績。
鄭國渠便是在他任期內修建而成的,引于濁而肥效的水灌溉了四萬多頃鹽堿地,為秦國的米倉添磚加瓦,為秦國一統天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秦代有三大水利工程,分別是鄭國渠,都江堰和靈渠。其中鄭國渠和都江堰都是呂不韋執政期間修建的。
都江堰在今天也依舊非常有名氣,位于四川成都盆地西面。李冰父子耗時十四載,留下了這一曠世工程。
這其中自然也少不了當時執政的呂不韋的支持。就算到了今天,都江堰也是傲立于世界水壩系列的工程。
除了這些之外,重視農具,廣納賢才,重視生產。
呂不韋是個非常具有人格魅力的人,或者說成功的商人大抵都是長袖善舞的。
在呂不韋之前,秦國的人才儲備其實不是特別多,在商鞅變法之前,「士人西行不入秦。
「除了幾代名相與名將之外,鮮少有什麼人才選擇秦國。
而在儲備人才方面,呂不韋可以說是居功甚偉,自他入秦之后,便有了「使諸侯之士斐然爭入事秦「的局面。
最有名的便是說他門下食客三千,包括李斯就曾是他的門人。
這些人才也為秦朝處理了不少問題。曹操曾寫過,」我有嘉賓,鼓瑟吹笙。「這種求賢若渴的態度,更讓我們觀測出,各個國家諸侯爭霸時期賢才的重要性。
從這些都可以印證呂不韋在治理內政上的功績是毋庸置疑的。
除了對內的政策,對外他也是毫不遜色。我們都知道戰國末年,秦國已經是奮六世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
較之其余六國,秦國發展的已經非常好了。
大秦的名相非常多,而且都是功在千秋。像商鞅變法,張儀的連橫策略等。這都為秦朝的一統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而呂不韋則是又為這些積累添枝加葉。最終聚沙成塔,成就了秦一統的不世偉業。
除了治理內政,呂不韋的軍事成就也是相當的耀眼。其中最為有名的就是滅東周。
周王朝雖說名存實亡,可是到底是延續了八百年的正統。
呂不韋滅了東周,也是加快了秦國一統天下的步伐。秦國名將蒙驁便是他一手提拔的。呂不韋執政期間,秦國的版圖進一步壯大。
在嬴政未及冠禮親政之前,呂不韋就已經將秦國國土擴展到了齊國。
而到了前230年,更是擴張到了邯鄲城下,北方也已經擴張到了趙長城。
可以說呂不韋的軍事成就不低于他在內政方面的成就。
最難能可貴的是呂不韋在軍事上主張仁兵,他認為攻下一個國家是為了治理這個國家,在呂不韋之前的秦軍實施的是軍功爵位制, 就是根據戰場上殺人的個數來評定軍功,而呂不韋認為把人都殺盡之后,不利于一統之后的治理,而且要使民心所向唯有仁政。
于是,在呂不韋執政期間,秦軍極少有大規模殺人。這也為秦國吸引了大量他國人才。
除去以上種種,他最為人所知的也就是《呂氏春秋》了,《呂氏春秋》算是他在文學方面的成就,當然政治意味和文學成就是不相上下的。
那已是戰國末年,各國的主張各不相同。諸子百家雖然是思想文化上的大爆發,但是對于后期秦統一六國之后的治理埋下了深深的隱患。
呂不韋便與他的門客一起編寫了這部《呂氏春秋》。
這是一部雜家名著,此書以「道家學說」為主干,以其他的法家、儒家、陰陽家、墨家、兵家等思想為輔,融為一體,形成了雜學。
呂不韋想以此作為秦一統后的思想,不過,秦始皇最后還是選擇了法家。但是不能否認《呂氏春秋》具有非凡的文學成就。
我們對呂不韋更多的認識都是來自于司馬遷的《史記》,據司馬遷的記述來看,呂不韋是一個比較矛盾且分裂的人。
他既私德敗壞又文韜武略。在司馬遷看來,呂不韋十分的擅長投機取巧,有些手段不夠大氣。
但是司馬遷同時也認可他是一個有著雄才大略的人。
那麼就是這樣一個對秦國立下汗馬功勞的有功之臣,最后卻飲鴆而死。
秦始皇到底給了他一封怎樣的信,二人的關系又是怎樣走到了這種地步?
秦始皇給呂不韋的信通篇只有30字
「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戶;君何親于秦?號稱仲父。其與家屬徙處蜀。」
短短三十字,抹殺了呂不韋政治生涯的全部政績。
嬴政這誅心之言背后的含義呂不韋也看懂了,秦王的意思就是,我就是要給你教訓,現在我有能力整治你了。
于是呂不韋聰明的選擇了自盡,至少還能保全家族。
至于秦王嬴政為何要逼殺呂不韋,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其一就是因為與趙姬不清不楚了。
這是一段比較有歷史爭議的故事,主要也是關于秦異人,趙姬和呂不韋三人之間的糾葛。
呂不韋跟始皇帝的故事可以追溯到始皇的父親,在子楚質于趙時期,來自衛國的大商人呂不韋看中了子楚,認為他「奇貨可居「。
兩人迅速達成合作。呂不韋幫助秦異人奪取王位,秦異人則表示在成功后給呂不韋高官厚祿。
在此期間,秦異人看中了趙姬的美貌,于是呂不韋就將自己的小妾趙姬送給了秦異人。這個趙姬也就是嬴政的母親。
趙姬與呂不韋後來也有私情,這也是為什麼后世會對始皇嬴政的身世有那麼多爭議的原因。
後來呂不韋幫秦異人回到了秦國。至于趙姬和嬴政則是繼續在趙國為質。直到秦異人坐上王位,趙姬和嬴政才被接回秦國。
這時呂不韋的權勢已經初具規模了,這時的呂不韋已經是相國了。
趙姬與呂不韋有著那樣一段不甚清白的過去,趙姬為了讓兒子嬴政登上王位,就又搭上了呂不韋。
呂不韋則是為了更高的政治地位。就這樣兩個人一拍即合,開始了長期合作。
呂不韋幫助嬴政登上了王位,但那時嬴政才只有十三歲,未到及冠之齡,所以還不能親政。呂不韋也借此開始了大權在握的政治生涯。
與此同時,趙姬與呂不韋此時沒有了秦異人這座大山,嬴政尚不能親政,兩人便開始暗通款曲起來,這也成為了嬴政如此仇視呂不韋的原因之一。
司馬遷曾記載「秦王年少,太后時時竊私通呂不韋。」
這讓嬴政心里哪能不窩火,更何況太后和呂不韋都是權勢滔天,他們兩相勾結,對他后期的親政沒有任何好處。
以秦王嬴政當時的權勢還做不到跟他們對著干,所以只能獨自忍下這一腔怒火。
魯迅先生有言,「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這也是秦始皇一生沒有誅殺功臣,卻逼呂不韋自盡的原因。
第二個原因就是嫪毐了,呂不韋是個政客同時也是個成功的商人,他非常的善于交際,以此我們可以看出他情商非常的高。
呂不韋了解嬴政,他知道嬴政多麼的雄才大略,知道他早晚會親政。
隨著秦王嬴政慢慢長大,呂不韋就想從趙姬那里及時抽身。呂不韋害怕得罪秦王,可也不想得罪趙姬。于是他便左右逢源,終于想出了一個好主意。
他選了自己門下能力特殊的嫪毐,讓他去服侍趙姬。這樣既能從趙姬那里抽身,又不至于得罪了她。
一通操作之后,嫪毐便以宦官的身份陪侍在趙姬身側。
這下呂不韋可是大大的松了一口氣,卻不知這嫪毐可不是什麼省油的燈。
呂不韋也算是終日打雁,終被雁啄。在陰溝里面翻了船了。這嫪毐要說雄才武略那是沒有,不過人家的枕邊風倒是吹的相當不錯。
憑借著趙姬的寵信,嫪毐也是混的風生水起。甚至被封為了長信侯,得到了山陽作為他的住址。一朝飛上枝頭,嫪毐自然是志得意滿。
不單是趙太后后宮的管理權,嫪毐還開始借趙姬之勢插手朝堂。嫪毐的門客童仆迅速壯大,這也使的他越來越得意忘形了。
這種大權在握的滋味好不愜意,人總是容易得意忘形。
某日,嫪毐和一大臣喝酒,雙方都有了醉意,不知緣何就起了爭執。
嫪毐竟在眾目睽睽之下說道:
「我是秦王假父,你這卑賤之人竟敢與我對抗?」
這大臣可不好惹,火速稟告了秦王。秦王自然也是氣得不輕。命人調查此事。
當然,始皇帝也確實不是什麼好糊弄的人,很快就發現了太后與嫪毐之間的貓膩。
除此之外,秦始皇還發現趙姬與嫪毐還育有兩子,嫪毐還曾大言不慚的向趙姬提議,待到嬴政去世,就讓他的孩子繼位。
這讓嬴政的火氣一下子飆到了頂點,臥榻之下豈容他人鼾睡,更何況算計自己的還有自小相依為命的母親。
嫪毐在事發之后,就頓感不妙。為了防止成為案板上的魚肉,嫪毐決定先下手為強,于是便偷取了太后的玉璽,發動了政變。最后當然是以失敗告終。
秦王對他處以了車裂之刑,最后還把兩個弟弟給活活摔死了。
嫪毐雖然伏誅了,但是對于這一切的始作俑者呂不韋,嬴政可真是恨得牙癢癢。
這時的呂不韋對秦王來說那真是如鯁在喉,不除不快。
但真正讓始皇下定決心的還是這第三個原因,權勢名望。
前面我們也說了呂不韋是一個長袖善舞的人。
他門下食客三千,很多人都投奔到他的名下。在嫪毐伏誅之后,呂不韋也受到了牽連,被罷免了相國之位,各國諸侯聞此都前來拜會。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士人紛紛送上安慰。知道了呂不韋門庭若市的熱鬧場面,那可真是戳到了秦王的肺氣管。
對于一個君主來說,看見一個臣子的影響力有如此之大,比自己還受愛戴,那心情怎一個復雜了得。
更何況,呂不韋這人太貪權了,嬴政怎麼都不會再放任他發展下去了。
呂不韋雖無反叛之心,但是他有洛陽作為封地。除此之外,呂不韋還非常有錢。呂不韋不僅是商人,他還有實權。
官商勾結乃是大忌,那呂不韋權柄滔天不算,自己還是一個商人。
那可不可勁兒的摟錢了嘛。那這又是一個惡性循環,呂不韋不僅有權,他還有影響力,除此之外,他還有錢。
這秦王哪還坐得住,前面有提到呂不韋編寫了《呂氏春秋》,這無疑讓他的影響力又更上了一個台階。
縱觀呂不韋的功績,無論是內政還是軍事都非常的優秀,如今還有了《呂氏春秋》。
若秦王勢弱那倒還好,可是秦王如今已經成長起來,開始親政了,如何能容忍這樣一個功高震主的存在。
于是,呂不韋就這樣走到了結局。
縱觀史書,這樣功高蓋主的人又有幾個好下場,終是權勢迷人眼,呂不韋文韜武略,最后卻落得如此下場,這也真是印證了人心不足蛇吞象。做人還是要知足常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