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是一代明君,開啟了唐朝歷史上的「貞觀之治」。如此完美的一個人,按理說應當是沒有缺點了,也沒有負面評價了。
但事實恰恰相反,他不僅不是一個完美的人,甚至還受到一些人的批評,那就是史上著名的玄武門之變,他除掉了自己的哥哥李建成之后,還割下李建成的頭顱,還干了件大事,唐朝史書根本不敢寫。今天,我們就來看看他究竟干了什麼事情。
說起歷史上的強國時代,很多人會說起大漢、大唐,說起歷史上繁榮、開放包容、強大的國家或時代,很多人都會想到唐朝。確實,相比較于其他朝代而言,唐朝很強。當然,這強盛離不開英明睿智的君主和朝臣。唐朝的皇帝就有好幾個,他們英明神武,開創了多個盛世, 其中唐太宗李世民,這位唐朝的第二位皇帝,開創了著名的第一個盛世——貞觀之治。
李世民之所以能開創這樣的盛世,與他個人的雄才偉略息息相關。他幼時就非常機智聰明,在軍事方面的能力更是突出。據資料記載,在公元615年的時候,隋煬帝楊廣在雁門關被突厥圍攻,原本兇多吉少,但是 年僅16歲的李世民帶兵勤王。當時的他,在面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虛張聲勢嚇走了突厥士兵,救下了隋煬帝。
年紀如此小,就能以敵眾我寡之勢贏得勝利,可見李世民的才能。但這只是他眾多事跡中的一隅,他后來在晉陽起兵,又在李淵稱帝之后,帶兵四處征戰,可以說 在唐國建立的初期,立下了汗馬功勞。所以李淵才會如此重視他,并封他為秦王。
李世民成為秦王,原本也沒有什麼,這是他應得的,但是比起能力稍遜于他的李建成,李世民自然心里也會自己的想法。尤其是李建成的功勞沒有他大,但卻因為是長子,所以被冊封為大唐的太子。
而太子李建成心里也不是沒有想法的,尤其是眼睜睜看著李世民的功勞風頭自己這個儲君,所以心里更不是滋味。其他的弟弟如李元吉都唯自己馬首是瞻,只有李世民,功勞如此顯著,如此不知收斂,所以他很害怕李世民將來有群臣支持,而自己能力不如他,就會慢慢被廢。
為了讓自己不被取而代之,李建成決定先下手為強,那就是聯合自己的弟弟李元吉一起除掉李世民。經過周密的策劃,李建成和李元吉決定在玄武門埋伏他。
若是李世民真的如李元霸那種空有蠻力,沒有腦子的人,可能就真的被除掉了。然而,他不是, 李世民腦子聰明,而且身邊跟著「房謀杜斷」這樣的智囊團, 加之尉遲恭這樣的武將,他怎麼可能會輸。即便沒有他們的幫助與加持,李世民也不一定會輸,因為他自己本身能力就很強,就如前面所說,年少就登臨戰場,并取得勝利。
所以這場玄武門埋伏,最終以李建成的失敗為結局。李世民當時直接不僅除掉了李建成,甚至將他的頭顱都砍下來了,徹底斷絕卷土重來的機會。
玄武門之變,一下子就沒了兩位皇子,還是兩位能力還將就,實力還湊合的皇子,李淵心里肯定是痛的,但是他即便是想懲戒李世民,都沒有說法。
因為 這場玄武門之變的禍患,起始在李建成,他們自己敗了,所以「成王敗寇」,沒法評說,果也只能他們自己承擔。再說,李世民原本就功勛卓著,李淵自然欣賞不已,再加上兒子都差不多完了,只有李世民一個兒子了,李淵總不可能砍了他,讓唐朝只存在自己這一世吧?
所以李淵有半推半就的成分,也有看中李世民的成分,皇位自然就落在了他手上。 公元626年,李淵退位,李世民繼位,年號貞觀,開始了他的皇權統治歷程。但謹慎如李世民這樣的人,不可能在除掉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以后,就安心做皇帝的。 古代沙人,連襁褓中的嬰兒都會除,原因就是要斬草又除根,免得春風吹又生。
李世民自然也不例外,他在解決了李建成等人以后,為防止有人起來復仇 ,直接又帶人去東宮除掉了李建成的家人。李建成的五個兒子沒有一個幸存,全部倒下,徹底斷了李建成一脈可以再次成為皇帝的機會。
他如此殘害自己的兄弟,兄弟身邊的大臣自然也不會放過,當然,能力出眾的除外,比如 魏征。 在除掉了這些人以后,再加上他后來又成了皇帝,自然沒有哪個不要命的史官記錄下來這些事情了,所以就有了各種史料記載李建成荒淫無度的說法。
功敗垂成,由后人評說,李世民是勝出者,李建成自然沒有說話的機會。但是好歹李世民也是一代明君,所以唐朝在他的治理下,才能如此繁華,為后世的繁榮打下基礎。
結語
唐太宗對于黎民百姓來說,他是一個好皇帝,因為他在位期間,大力興民生,所以百姓過上了好日子,從這個方面來說,他是一個好的君王。但是除掉自己的兄弟,對于一些人來說又很殘暴,所以很多人又覺得唐太宗不是那麼完美。是非在己,毀譽由人,得失不論。世界上就沒有完美的人,即便是與我們息息相關的太陽,很多人也不喜歡,更何況還不如太陽完美的人呢?
所以,不管是看人還是看待事物,都要學會全面的來看,從不同角度來看,然后做出評價,這樣才不會失去偏頗,畢竟,這個世界,連神都是分了類的,每個神擅長什麼,不擅長什麼,不是所有人都是全能沒有缺陷的。所以,人不可能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