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聞名的「明十三陵」,是「燕京八景」之一, 位于北京西北郊昌平縣境內燕山腳下的天壽山,總面積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始建于永樂七年,停止于崇禎十七年,前后共歷經了230多年。
(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的地址是明成祖朱棣所選,關于朱棣為遴選墓地,民間流傳著一些有趣的故事。
話說徐皇后去世后,朱棣委派姚廣孝和廖均卿,到處為明朝皇室選擇墓地。
在一個黃道吉日里,朱棣帶著兩位風水先生出發,來到昌平縣的一個村莊里。看到了村莊背后的一座大山極具特色,背靠燕山,左右各有青山兩座,中間一片開闊地,清澈的泉水順山而下。正好符合風水學里面所描述的「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特征,乃大吉之地。
于是,朱棣便問姚廣孝兩人:「陵寢的具體位置該選在哪里呢?」兩人隨即騎馬圍著大山轉了一圈,姚廣孝將一枚銅錢埋在了陵寢的位置,作為記號。廖均卿也將一根樹枝插在了自己所選的地方。待朱棣前來視察時,姚廣孝將樹枝提起,赫然發現,樹枝上穿了一枚銅錢。經確認,兩人居然選擇了同一個地點,且分毫不差。朱棣大喜,于是將皇室墓地欽定在了這里。
這只是傳說,不足為信。
《明太宗實錄》載,真正為朱棣選墓的是禮部尚書趙羾和他率領的一些風水術士,里面確實有廖均卿。當時,已年近古稀的廖均卿歷經數月,考察了北京郊外的眾多地方后,認定了昌平黃土山為墓地絕佳之處,于是繪制了地圖,呈交朱棣預覽,待朱棣親自查看后,認定此地「玉燭清明,并三辰而永耀;金符浩蕩,亙萬古以長存;國祚無疆,邦家有慶」。于是立即下旨,「圈地八十里為陵區禁地」,開始動工修建。
(明成祖朱棣)
那麼,明朝明明有16位皇帝,為何叫做「明十三陵」呢?
先來盤點一下明朝的16位皇帝:
明太祖朱元璋;明惠帝朱允炆;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熾;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鎮;明代宗朱祁鈺;明憲宗朱見深;明孝宗朱佑樘;明武宗朱厚照;明世宗朱厚熜;明穆宗朱載垕;明神宗朱翊鈞;明光宗朱常洛;明熹宗朱由校;明思宗朱由檢。
其中有三個皇帝死后沒有葬于北京「十三陵」,分別是明太祖朱元璋、明惠帝朱允炆以及明代宗朱祁鈺。
因為「十三陵」是朱棣朝開始修建的,所以朱元璋沒有葬在「十三陵」,他下葬地點是南京明孝陵。
朱允炆也沒有葬在「十三陵」。當初朱棣發動「靖難之變」,攻破京城時,朱允炆點燃了皇宮,就此無影無蹤,生不見人,死不見尸。後來朱棣多方尋找朱允炆,均杳無消息,當然也沒能葬在「十三陵」。
(朱祁鎮和朱祁鈺)
關于朱祁鈺,撿一個皇上來干了幾年,又讓別人趕下了寶座。
正統十四年,明英宗朱祁鎮的皇帝干得好好的,蒙古族瓦剌部落首領也先大肆進犯明朝邊境。明英宗忍無可忍,御駕親征,結果差點全軍覆沒,悲催的是自己也居然被俘了。國不可一日無君,于是眾臣扶持朱祁鈺上位,也就是明代宗。更為喜劇的是,後來朱祁鎮又回來了,這下可好,一朝倆帝。于是朱祁鈺尊哥哥朱祁鎮為太上皇,并將他軟禁。朱祁鎮後來發動政變,奪回了原本屬于自己的皇位,反將弟弟朱祁鈺軟禁。朱祁鈺死后,朱祁鎮不承認他的帝王身份,將他葬在了北京西郊的玉泉山北麓。
再說說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朱由檢,他把自個兒掛在煤山的歪脖兒樹上后,陪伴他的只有一個太監。後來,還是李自成將他入了殮,葬在了思陵。因此,朱由檢能葬在「十三陵」,實屬幸運。
(參考資料:《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