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VB出品,必定爛尾!
這句話用來形容《法言人》絕對不過分。
雖然《法言人》還未收官,但從后半部分開始,劇情就隱約有爛尾的跡象。
而個中緣由,主要是馬國明的劇情太過離譜。
《法言人》
故事是一對母女埋怨金師爺(馬國明)當年害死她們的兒子,而金師爺為此非常自責。
這里的用意不難理解。
很多影視劇都會用這種手法,通過給主角添加一個「悲催過去」來豐富主角的形象。
問題是細節不經推敲,有嚴重的邏輯硬傷。
《法言人》
在金師爺的回憶中,他是因為工作太忙,忘記去看望對方。
最后,才18歲的被告因為頂不住壓力選擇自盡。
于是死者家屬把所有過錯推到金師爺身上,把金師爺當作仇人似的。
而更離譜的是,金師爺還真的在痛苦的自責。
這種劇情不是很牽強嗎?
《法言人》
的確,死者的母親來求助金師爺,金師爺的口頭承諾也有法律效力。
但這里的承諾只是去看望被告。
僅憑金師爺沒有履行承諾去開導對方,就把鍋扣到金師爺上顯然站不住腳。
金師爺還為此極其自責,把這段往事當成一個解不開的心結就更牽強。
甚至以贖罪為由借給對方30萬。
而這種牽強很有可能導致劇作的爛尾。
《法言人》
還記得《法言人》的第一幕嗎?
現在的劇情肯定要往「馬國明被告謀殺罪」的方向上走。
而金師爺這段不合理的自責也許會擔任重要情節點,最終導致所有情節發展變得邏輯松散。
《怒火街頭》
其實像這種「悲慘過去」的塑造手法,同是律政題材的《怒火街頭》就用得很好。
Law霸(鄭嘉穎)不僅幫兇手打贏官司,而且用「妹控」為切入點,把受害者的哥哥當作疑點來幫兇手逍遙法外。
最后受害者的哥哥因為社會輿論選擇自盡。
而這個「過去」,就塑造了Law霸維護法律與正義的理念。
這個理念,更構成了整部劇的核心,劇中所有沖突都是來源于此。
這才是一個有意義而且感人的「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