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趣闻历史
揭秘三國
金庸武俠传
野史分享
历代皇帝
史料记载
全部
    
伏羲女媧為何人首蛇身?為何躲在墓里?掌握時空密匙才能轉化逝者
2023/05/19

基督教中以蛇為邪惡,代表著原罪;可是在古代,蛇卻化為我們人文始祖的一部分。如果從文物圖像資料入手找尋,會發現伏羲女媧的形象多為人首蛇身的樣子,這究竟代表著何種含義?此外,這種圖像又集中出現在墓葬中,又暗藏什麼玄機?

一、伏羲女媧的圖像學特征

要談女媧,就不得不提到伏羲,如同西方神話中夏娃和亞當不可分離的傳說。另外更巧的是,東西方這兩種人類始祖,均和蛇結下不解之緣。

伏羲:對于伏羲的記載,廣泛見于先秦典籍之中,如《周易》中,正是伏羲始創八卦。

女媧::而女媧的記載,相比伏羲要少得多,可見于《山海經·大荒西經》之中。

值得注意的是,在以上先秦典籍之中,伏羲是伏羲,女媧是女媧,兩者并沒有在一起。而文獻中首次將兩者結合起來,出自 《淮南子·覽冥訓》

」伏戲女媧不設法度,而以至德遺于后世」

至于伏羲女媧以對偶神形象的出現比較晚,在東漢王延壽的《魯靈光殿賦》中提到了二者:「伏羲鱗身,女媧蛇軀」,這是兩者作為對偶神的最早記載。

接下來,兩人以兄妹身份成婚,則在 唐末李元的《獨異志》中記載最詳:

「昔宇宙初開之時,只有媧兄妹二人在崑崙山,咒曰:‘天若遣我兄妹二人為夫妻,而煙悉合,若不,使煙散。于煙即合。其妹即來就兄。」伏羲女媧的關系也很有意思,是兄妹通婚。

說是那時候,世上只有兄妹倆人,怎麼繁衍后代?但若兄妹結為夫妻,又覺得十分羞恥,所以兩人為了找到在一起的合理性,索性就交給天意:

若煙悉合,則妹就兄,如此才有了世間蕓蕓眾生!

這是山東嘉祥武梁祠的畫像石(上圖),其上便有伏羲女媧之形象,兩人為人首蛇身,穿衣戴冠,分別手持規與矩,其尾部相交纏。同樣的形象,在安徽蕭縣漢畫像石中亦有發現(下圖)。但特殊的是,此圖中的伏羲女媧并未呈現交尾姿態。

所以,伏羲女媧是否交尾(卷和不卷),可能完全是看心情(狗頭)。

除了漢代畫像石上出現伏羲女媧,唐代絹帛畫中,不僅大量出現伏羲女媧的圖像,更是與墓葬直接相關。以吐魯番地區出土資料為例,從1959年所發掘的TAM301、302、303號墓發掘情況看,三座墓室的尸骨依次為一具、兩具和三具,正與所發現伏羲女媧絹帛畫的數目相合。

不僅如此,從已發掘的墓葬來看,十之六七的伏羲女媧圖,有的掛在墓室頂部、有的覆蓋在棺木、有的折疊在墓主身邊 ……基本上是一墓出土一件,可知在當時的吐魯番地區,每一次入葬可能會都會使用伏羲女媧絹帛畫。

這就說明,伏羲女媧圖像與墓葬之間,一定存在著某種特殊聯系。這個我們稍后再說。

從吐魯番出土的伏羲女媧圖,我們不難找出一些程式化的規律:

1、人物面部形象絕非固定,一般與當時社會風俗有關,所以既有典型唐人,又有西域胡人形象。

2、上身均穿衣相擁,甚至表現為手臂在同一個袖子之中;下身則呈現蛇尾相交,一般多為三重纏繞,花紋則各有差異。

3、伏羲均位于左側,手持矩(代表方);女媧位于右側,手持規(代表圓)。伏羲持矩方向多向內側,而女媧持規方向多向上方。

4、在兩人頭部上方中央,表現一日輪形象;在兩人尾部中央,則表現一月輪形象。

其實總結一下,第1和第2點主要涉及伏羲女媧的身體特征,人面部分因時因地而異,蛇尾部分則幾乎一致,總的是要解釋人首蛇身的構造問題;

第3和第4點,方位、持物、以及日月,不難看出這些要素與伏羲、女媧之男女特性,存在著某種極為強烈的二元對應關系,此外還牽涉天文旨趣。

了解了以上形象特征以及墓葬情境之后,接下來,我們就嘗試下解決開頭的兩個問題。

二、伏羲女媧的天文學內涵

考古學中有一種方法叫做情境考古,而伏羲女媧圖像,不出現在其他場景,偏偏獨現于墓葬之中,足以說明墓葬這一特殊空間,才是我們認識伏羲女媧形象乃至內涵的認知起點

從漢代洛陽卜千秋墓中,其實我們已經能夠窺管見豹,彼時的兩位人文初祖伏羲女媧就已經和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以及日中金烏、月中蟾蜍,共同出現在繪制于墓頂的天穹壁畫上,而在漢代人的觀念中,墓頂天穹其實正是一個微縮的宇宙!

而之前提到唐代吐魯番的墓葬,這種羲女媧圖像的天文學旨趣則更加明顯:

除了保留中原地區漢代以來的伏羲女媧基本圖式之外,在其四周更是繪滿了許多象征星辰的圓點以及各式星宿,恰好與分居上、下的日和月,形成一幅浩瀚無垠的天象圖!

當然,還有一點值得注意,那便是吐魯番地區之所以用絹帛畫形式的伏羲女媧圖像,來裝飾墓室,其實說到底也是一種無奈之下的變通:

這一時期吐魯番地區墓葬的規模多半不大,由于墓室狹小、空間有限,根本無法像中原地區的墓室一樣,以完整的天文圖像來裝飾墓頂,所以采用 張掛或釘在墓頂的方式來代替。吐魯番阿斯塔納-哈拉合卓墓群分期研究也證實了這一觀點。

即從第二期開始,吐魯番地區墓葬中的壁畫逐漸消失,用棺量也逐漸減少,此時卻大量出現了伏羲女媧圖像的絹帛畫。所以,從功能以及用途來看,這些伏羲女媧圖像是星象壁畫的替代品無疑。

OK,所以問題就變成了,天文星象(伏羲女媧作為其一部分)為何與地下墓室相結合?

實際上,在漢代死后成仙的信仰之下,漢墓正通過一系列圖像與符號的架設,將墓室完全變成了一個 由死而仙的生命轉化空間將死亡的現世與不朽的來世連接起來。這種感覺,倒是和後來道教強調以丹爐凝聚與逆轉時空來燒制金丹的過程,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道士們通過人工控制火候4320時(即一年)的煉丹過程,來實現自然界要4320年才能完成的自然成丹過程。因此,丹鼎的存在,相當于自然而言,變相地壓縮了巨量時間,時間問題得以解決。

「四千三百二十年丹成......上界一日一夜,為人間五年。且人間一年十二月三百六十日,一月三十日,又一日十二時,一月三百六十時,合一年四千三百二十時,象天生自然還丹」——《丹論訣旨心照五篇》

至于空間,那些被漢人認定具有非凡特性的山中石室、以及功能類似的地下墓室,都可以看做是丹家爐鼎的延伸和變形,經過特殊的儀式,便可在其中將死者的生命形態進行轉化,這也不難理解為何《真誥》這種早期道書,將人的墳墓稱為「 煉形之宮」。

換句話說,墓室就是爐鼎,時間便是爐火,死者即是丹藥。在宗教學實質上,丹的特殊價值就在于:它可以被按照特定程式、通過與時空結合的爐火,被轉化為丹,即道的化身,得之可以成仙不死!

也正因為如此,這一轉化過程對于 時空條件具有很高要求。所以,怎麼創造出合適的時空條件?

伏羲女媧、辰宿列張組合成的墓頂天象圖,便是一種漢人重建的時空秩序。在漢代二元五行理論體系下,一切皆有嚴格對應:

陰陽、日月、春秋、東西、男女、生殺、火水、德刑、 規矩

而伏羲與女媧這一對被精心挑選出來的對偶神,正是「一陰一陽謂之道」的集中體現,他們一春一秋,一規一矩、一男一女。為何單獨挑出這三組對應關系?因為這正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一春一秋是為時間輪轉,一規一矩暗含天圓地方,一男一女寓意生命轉化!

1、春秋

伏羲司春,是史有明文的,《帝王世紀》云:「燧人氏沒, 庖犧氏代之繼天而王,首德于木,為百王先。帝出于震,未有所因,故位在東方, 主春

有人說了,伏羲主春有明文可證,但是女媧司秋沒有文獻記載,實際上女媧的記載,僅見于《山海經》之《 大荒西經》,其文曰:「有神十人,名曰 女媧之腸,化為神,處粟廣之野,橫道而處」。

我們知道,大荒經中是以四方對應四時,那麼西方自然就對應著秋季。此外,頭頂太陽、尾含月亮的圖式,一日一月象征著日月運行,所以伏羲女媧可以代表了微縮宇宙的時間性質。

2、規矩

「天圓地方,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規矩,定下的是微縮宇宙的空間性質。關于伏羲女媧執規執矩,既有文獻可考,也有圖像可征。

先說文獻,在《淮南子·天文訓》中記載:「方方木也,其帝太昊,其佐句芒, 執規而治春。」《漢書·魏相傳》也說:「東方之神太昊,乘震 執規司春」

由此可見,太昊即伏羲,通常是應該執規的。那麼與之相對應的,女媧則應執矩。即應該是這樣對應的:

「規——圓——天——陽——伏羲」

「矩——方——地——陰——女媧」

但是,我們在考古資料中所見,伏羲女媧卻并不是完全按照這個對應來分執規矩,不僅有時候會發生倒置,甚至在同一座墓葬中,伏羲既有持規也有持矩的現象(山東費縣潘家疃畫像石),也有伏羲女媧均持矩的現象(陜西綏德漢畫像石)。

這是怎麼了?為何會發生混亂,恐怕這與畫像的直接制造者——工匠有關了!

這些工匠在發揮創造的同時,往往會帶有一定的隨意性,有學者統計,漢代所有伏羲女媧分執規矩的圖像中,伏羲執規出現7次,執矩出現了11次;女媧執規出現12次,執矩出現5次。總的來說,女媧執規、伏羲執矩的情況會更多一些,這就和文獻所載,發生了有趣的碰撞。

但不論如何,伏羲女媧手執規矩,其中分立天地的意味不證自明。

3、男女

女媧于人類有兩大功德,一為補天,一為造人,結合之前與伏羲兄妹之間結合的故事,一男一女背后隱喻地自然是生命的繁衍與轉換。

那麼,古人為何會選用蛇類來作為生命形態的宿體?我們從號稱神話淵府的古籍《山海經》中,或許能找到一絲線索。

伏羲的形象在《海內東經》中有載:「雷澤中有雷神, 龍身而人頭,鼓其腹。在吳西。」

女媧的形象在《大荒西經》中有載:「有神十人, 名曰女媧之腸,化為神,處栗廣之野。橫道而處。」

伏羲龍(蛇)身沒有問題,而「女媧之腸」這種曲曲彎彎的形態,或許也是來自蛇的一種比擬。龍/蛇在此,便成為伏羲女媧形象的特殊載體。不僅如此,蛇類擁有的神奇特性,比如交尾(繁衍)、蛻皮(重生)、冬眠(永生)也是古人崇拜的根由。

至于,為什麼是人首而蛇身,不是蛇首而人身呢?這其實這代表了人的雙面性,同時也是人類自我意識的一次重要覺醒。還是以《山海經》為例,其中半人半獸之神本身有兩種形態:

人首獸身、人身獸首

那麼,在《山海經》世界中哪種形態又占據主導地位呢?根據統計資料,《山海經》中半人半獸之神86位,人面/人首獸身的占64個,占74%,鳥頭、龍頭、獸頭的5位,只占7%。

說明什麼?說明在獸的形象中隱藏著人,人占據著人獸組合體的主腦與靈魂。關于這點,黑格爾從美學角度進行分析,認為人首象征著精神,獸身則象征著物質,而半人半獸的寓意,則是要精神突破物質。

回到伏羲女媧這里,兩者皆為人首蛇身形象:

人首在上,意味著人的理性層面在上,人首具有智慧、具備理性思考能力;

蛇身在下,意味著人的本能層面在下,蛇身具有動物的本能神性,如前所述。

總結一下:以伏羲、女媧形象為核心的墓內空間,已經完全轉化為一個微縮宇宙,伏羲女媧本身所具備的時間、空間、生命三種秩序的建立,使得逝者得以擺脫凡世的時空約束,在此完成永恒的追求:

「千歲厭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鄉!」——《莊子·天地》

民間故事:男子陪愛妻生子,她丈夫突然出現,妻子:你倆誰是夫君
2023/05/30
河南發現道教始祖老子墓?專家勘測后,揭開千年大墓的秘密
2023/05/30
1992年,內蒙小伙撿到遼國金牌拒絕上交,拿到金店融成一對金鐲子
2023/05/30
河南古寺挖出神秘地宮,專家趕赴現場勘察,只見一位高僧枯坐千年
2023/05/30
晚清罕見上色老照片:官員長得肥頭大耳,貴婦氣質高雅遠超現代
2023/05/30
晚清老照片:觸目驚心的「三寸金蓮」,赤貧婦女衣不蔽體,袁世凱姨太太顏值高
2023/05/30
古代嬪妃侍寢後,為何不能陪著皇帝過夜?看完才知皇帝的心酸
2023/05/30
慈禧棺槨中的翡翠西瓜,價值6億,如今卻成美國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2023/05/30
明朝共有16位皇帝,把他們的名字連起來看,會發現一個神奇的組合
2023/05/30
被稱作「六位帝皇完」的猛人,一生除掉了六位皇帝,其中更是有開國皇帝
2023/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