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79年,皇宮為1歲的雍正舉辦抓周宴,老爸康熙身子微微前傾,好奇兒子會抓到什麼?
雍正不看旁邊的金銀珠寶,而是往前面爬,抓了一只不顯眼的毛筆,他握著筆在空中亂畫。康熙看到后,命太監拿來紙和墨。片刻后,雍正在紙上胡亂地寫了個字:赦。
在場的大臣們,都紛紛下跪,只因這個字代表的是皇帝的詔令,和皇權有關,也就是說只有皇帝才能用這個字。
康熙也是一臉震驚,1歲的孩子連話都說不清,怎麼就寫出了這個字。難道這是天意嗎?但那個時候,康熙一心只想讓嫡長子胤礽繼承大統。
而且,當時雍正的生母烏雅氏妃,地位低,只是個德嬪,連妃都不上,所以,她都沒有資格親自撫養雍正。
1675年,剛滿周歲的胤礽就被康熙封為太子。
為了日后,他能擔當治國大任,康熙親自撫養他,教他讀書、識字、騎射,稍大后還讓他監國。這既減輕了康熙的負擔,又讓他獲得了名聲。
許是老爸的壽命太長,導致他做了40多年的太子還沒有轉正,他等得有點不耐煩,而且其他皇子的羽翼也逐漸豐滿,他有種危機感。
于是,他開始鋌而走險,但此時,康熙早就對他不滿了。1708年,康熙巡幸塞外,命太子隨駕。
那一天,康熙收到十八皇子皇子病危的消息,心情十分焦慮,但太子卻絲毫沒有悲傷的樣子。康熙見此,認為他冷血無情,毫無做兄長的樣子。
太子意識到康熙對自己的不滿,為了摸清康熙的看法,他晚上竟去偷窺康熙的賬篷。康熙知道后,懷疑太子會弒君殺父,于是他決定廢掉太子。
但是,太子被廢后,諸阿哥爭儲越來越激烈,為了穩固局勢,康熙決定復位太子。不過,太子并未吸取教訓,而是公開結黨營私,和心腹們策劃逼老爸盡早退位。
康熙很生氣,決定再次廢掉太子,這意味太子和皇位已經徹底無緣了。
人稱「八賢王」的胤禩,深知母親出身卑微,一切都得靠自己。為了吸引老爸的注意,他從小就忍辱負重,努力學習。所以,康熙很喜歡他的容忍之量。
除了讓自己變得更優秀外,他還琢磨康熙的性格,盡量投其所好。
每次康熙給阿哥們封賞,他都是年紀最小的一個,能和哥哥們一起封賞,說明康熙很重視他,也說明他很聰明。
而此時的四爺胤禛,也就是未來的雍正帝,還沒個一官半職。
八爺人緣好,與九爺、十爺、十四爺交情深,與朝中大臣關系好。每次,朝中有什麼風吹草動,這些人第一時間去八爺府打探消息。
當大皇子得知自己與皇位無緣時,也會過來支持他,可見,八爺的為人處世,是多麼的高明。
所以,當康熙一廢太子后,八爺就積極拉攏人心,精心謀劃,引導他的追隨者在康熙面前贊美他,推舉他當太子。
康熙最討厭結黨營私,好不容易鏟除了太子黨,現在又來個八爺黨,甚至比八爺黨的戲還多。
這些王公大臣不僅舉薦八爺當太子,還安排算命之人,說八爺有帝王之相。八爺的這些動作,觸動康熙的敏感神經,他還沒死,這些人都全部倒向八爺。
所以,康熙痛罵他「柔奸成性,妄蓄大志」,至此,八爺被踢出局了。
「八爺黨」倒了后,最有希望接班的就是三爺、四爺、十四爺。
其中,四爺和十四爺是同胞兄弟,但兩人相差10歲,沒有在一起長大,再加上兩人的性格截然相反,所以他們的關系并不好。
十四爺一直和八爺走得近,他脾氣火爆,但性格直爽,很講義氣。太子第一次被廢后,八爺因謀奪太子之位,而被康熙處罰。
十四爺主動為八爺說情,氣得康熙要斬了他。此后,他和康熙的關系一般般,也不怎麼受康熙重視。但八爺失勢后,八爺黨的人就開始為十四爺造勢。
他們企圖通過十四爺東山再起,進而獲得大權。所以,十四爺開始收斂自己的脾氣,待人接物都很有禮貌,為他贏得了很多美名。
這些話自然也傳到了康熙的耳朵里,康熙再次留意這個兒子。
于是,十四爺機會來了。康熙晚年,準格爾部多次興兵作亂,康熙決定派皇子出征。在眾多的阿哥中,能擔此重任的只有十三爺和十四爺。
當時,十三爺受廢太子的事件的波及,被康熙圈禁了。所以,這個任務就落在了十四爺身上。康熙任命他為「 撫遠大將軍」。
十四爺不負眾望,打了勝仗,康熙下旨夸獎他。為了慶祝戰陣的勝利,康熙還起草御制碑文,以留作紀念。這些舉動,都表明康熙很重視十四爺。
十四爺也意識到,康熙如此重視自己,真是爭取皇位的好機會。不過,可惜的是,康熙駕崩時,他還沒有回京。
康熙走的突然,遺詔上也沒有說清楚,到底把皇位傳給誰。所以,雍正繼位后,很多人都說他「得位不正」。
那一天,康熙在暢春園病危。
3天前,他派雍正去天壇,代替自己祭天。這時,他身邊有三爺、八爺等其他皇子。官方的說法如下:
丑時,即凌晨1-3點,康熙召四爺胤禛回暢春園。
寅時,即凌晨3-5點,康熙召見皇子們和九門提督隆科多。不過,文武百官只有隆科多一人在場。康熙就是當著這些人的面,宣布把皇位傳給四爺。
巳時,即上午 9-11點,四爺回到暢春園后,先后3次探望康熙,但令人奇怪的人,康熙竟沒有對他說繼承皇位的事,而且其他人也沒有跟他說。
戌時,既晚上7-9點,康熙駕崩。隆科多宣布康熙遺詔,這時,四爺才知道自己成了新皇帝,當場就哭暈在地。
但是,皇位繼承權的重要證據是出自雍正朝的,所以一些史學家認為,這是雍正偽造的遺詔。而且,他們還認為,大家都知道四爺要當皇帝,但當事人卻是最后一個知道,這太不合理了。
野史中,關于雍正繼位之事,有4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康熙遺詔中,原文是「朕十四皇子,既繼承大統」。
雍正事先知道遺詔的內容,便偷偷來到暢春園,先「弒父殺君」,然后將「十」字改為「第」字。
第二種說法,康熙遺詔原文是「傳位十四字」。
由于康熙把遺詔交給隆科多保管,而隆科多是雍正的人,他事先把「十」字改為「于」字。
而且,他還有意隱藏康熙召十四爺回京的圣旨,所以雍正才順利繼位。
第三種說法,十四爺的名字胤禎,「禎」的繁體為「禎」,和四爺胤禛的「禛」,這兩個字外型相似,發音相同。
雍正提前在宗人府的玉牒上動了手腳,把胤禎的名字改成了自己的名字,所以他取而代之,當了皇帝。
第四種說法,康熙原本看不上雍正,但是他看上雍正的兒子,也就是後來的乾隆帝。
為此,康熙很傷腦筋。于是,大臣方苞說:看皇孫,一個好皇孫,可保大清三代盛世。所以,雍正「父憑子貴」,順利登基。
從雍正小時候的抓周來看,似乎他是「天選之人」,但這只是一個傳統的習俗,沒什麼科學依據。
我認為從當時的情形來看,雍正繼位是合法的。
康熙看到自己沒多少時間了,再不制定接班人,一旦他去世,就會造成江山動蕩。
也許,康熙心中的人選是十四爺,但十四爺遠在千里之外,一時半會回不來。而他在趕回來的期間,諸皇子還是會再次爭奪帝位。
而且,康熙知道十四爺是八爺黨的人,倘若十四爺真的繼承了皇位,那麼皇權肯定會分割,皇權不集中,江山社稷就不穩。
最終,康熙選擇了四爺胤禛,雖然不是他心目中的選擇,但在當時來說,是最優的選擇。
雍正在位13年,把康熙留下的爛攤子,全都處理好了,還給乾隆一個國儲充盈的王朝。可以說,雍正延續了清王朝的壽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