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氣連拿24個冠軍,收視排名第一,TVB開年就扔出了一手王炸?
劉德華曾在接受魯豫采訪時,表達了自己對演員敬業標準的「困惑」。
直言:守時、吃苦、受傷難道不是一個演員最基本的要求嗎?
想不通:怎麼就成了對演員敬業的夸贊。
也不怪劉天王的要求太高。
因為他從年輕開始, 就是在一個地獄級的演員標準里熬過來的——
——TVB。
TVB對演員的 要求有多全(變)面(態)?
我們來看一組失傳已久的神圖:
一輛汽車在進行特技表演,轟油、加速、起飛!
最后橫跨失敗,一頭栽到其他車上。
工作人員一擁而上打開車門。
駕駛汽車的不是別人,正是劉德華。
再看文藝男神梁朝偉。
一套劍法耍下來有進有退、暗草驚風,真要會點功夫才行。
還有張曼玉,零防護高空雜技表演,驚心動魄。
特技飆車、武術、雜技,好一個「曲苑雜壇」。
所以,TVB號稱香港演藝圈的「黃埔軍校」,絕非浪得虛名。
不僅對演員要求異常全面:學習表演、理論、配音、主持、聲樂、舞蹈、武術。
而且在片場拍攝極端嚴格。
不信?
我們再來看一檔最新的「表演真人秀」——《無限超越班》,TVB與浙江衛視、優酷聯合制作。
開年第一期節目是內地演員周潔瓊與惠英紅、佘詩曼搭戲,復刻TVB經典劇目《宮心計》。
本來周潔瓊的表演還是非常可圈可點。
結果導演爾冬升卻投來了「差評」。
原因很 艱深:周潔瓊在鏡頭沒給到她的時候,演的不夠賣力。
沒錯,TVB的「家訓」就是:不管鏡頭給不給妳,即使做人肉背景,都要當特寫那麼演。
我們隨手去翻了一個94版《射雕英雄傳》。
發現丘處機在前面演,后面喝酒的還真是在暗中觀察偷聽。
為什麼一檔節目的要求會如此「變態」?
《無限超越班》的名字正是取自TVB大名鼎鼎的 「無線藝員訓練班」。
幾乎香港所有的頂級演員,都出自這里。
劉德華是1981年第10期學員。
梁朝偉和周星馳是1982年第12期學員。
《無限超越班》就復刻了無線藝員訓練班的模式: 老藝人帶新學員。
成龍親自擔任節目召集人,請出爾冬升、惠英紅、吳鎮宇、佘詩曼、鄧萃雯、湯鎮業、許紹雄、趙雅芝、車保羅等不同時代的TVB藝人。
由他們調教新人并重現一些TVB經典劇目。
更感慨的是,里面一群演員的哭聲,
還讓人看見了TVB的真王炸,以及一個時代的縮影。
節目開播后,收視奪冠,在網絡平台一口氣豪橫連拿了24個熱度冠軍。
為什麼會如此火爆?
除了要求嚴格,它其實有三大看點:
看點1:內地青年藝人與TVB老藝人對比
《無限超越班》有個環節,就是以內地藝人為主的學員與TVB明星共演劇目。
差距大嗎?
除了召集人助理韓雪在《金枝欲孽》中以粵語上陣,演技不輸原版卡司外。
不得不承認,其余青年學員,與TVB老藝人的差距還是宛如「鴻溝」。
但這個秀,靚就靚在并不是來拉踩演技的。
而是正視差距,找回表演初衷。
比如吳鎮宇和劉耀文合演的《沖上云霄》。
「無蒸魚」同學的演技不必多說,一秒入戲,眉眼煽情,延續了香港演員一大表演優點:克制而不失層次。
相比之下,劉耀文只能用反應不足,或者用力不當來形容。
比如演喜悅又有點害羞,以及悲傷帶點委屈。
他都會用一個抿嘴唇的動作去幫助自己強調情緒。
這種流于表面的反饋動作,其實很多青年藝人都在用。
帥是帥,甜是甜。
但爾冬升卻指出問題所在: 不能用嘴去演戲,演員是用眼睛去演戲。
當然,客觀現實是:年僅17歲的劉耀文并沒有任何表演經驗和專業訓練。
這也與很多非演員出身的藝人,或者偶像愛豆一樣。
他們演戲時多出自本能反應。
但是,卻很少有人告訴他們,類似抿嘴角的動作,除了能保持帥和甜,對演繹情緒并無幫助。
對此,金像獎影后惠英紅一針見血: 要多觀察一點世界,汲取養分。
不止惠英紅, 北京人藝的藝術家們也常把對生活的觀察,掛在嘴邊。
好的演員,好的表演,一定是脫胎自生活和現實,而不能憑空想象。
《無限超越班》用TVB老藝人對演技的直率表達和要求, 擊碎了我們過去對青年藝人一些不好表演習慣的縱容,挑開了一塊關于演技的遮羞布。
這是好事,
因為年輕人就是需要這樣的高手點撥,才能更進一步。
看點2:TVB的老情懷
恐怕這也是《無限超越班》最吸引劇迷的地方。
不僅在舞台上復刻了一眾TVB的超人氣經典劇集。
還請到了大量的原班人馬出演。
鄧萃雯雖然容顏肉眼可見的衰老,但演起如妃,還是那麼霸氣十足,余音繞梁。
佘詩曼的劉三好,依舊讓人思緒萬千。
尤其車保羅再次扮上「胖頭陀」。
還請出了「雙兒」、「建寧公主」、「阿珂」、「沐劍屏」。
讓《鹿鼎記》老粉止不住的眼眶濕潤。
而最最殺手锏的是,
由于是TVB參與制作的真人秀,不存在版權問題。
所以, 連現場的背景音樂,都是每部劇自己最經典的原音原味,簡直要命。
看點3:「甘草」演員
圍繞老藝人車保羅的故事,《無限超越班》開播后已經數次引發熱議。
到了《鹿鼎記》這期。
這群演員的哭聲,更是引人深思,勾住了大家眼球。
在香港, 有一種演員叫做「甘草」。
翻譯過來就是配角或者龍套。
但配角就一定是小角色或者小演員嗎?
有一個故事:
已故的達叔,和發哥同為1974年TVB第三期的藝員訓練班同學。
1990年的電影《天若有情》,監制杜琪峰讓他演配角太保。
要求只說了一個字: 狗。
人怎麼會演得像狗?
他出場第一場戲,彎腰駝背,一搖一晃,屁股后插個雞毛撣子,像條尾巴。
咬著根煙,邊走邊哼:
輸光光,因為上賭場;輸得精光,我吃便當;其實我并不遜呀!
狼狽又不服輸,好一條被生活抽打的敗犬!
演藝圈的配角有兩種, 一種是陪襯,主要是為了突出主角。
而另一種,則是把配角真正當做完整角色來塑造。
吳孟達就講,自己從來都把配角當主角演。
在《無限超越班》中,「甘草」演員車保羅也說:
自己演了七十多個角色,有的甚至連名字都沒有,但他不介意,只要自己還是演員,就會感覺很驕傲。
的確值得驕傲,當年一個胖頭陀,被一代人記住了整整幾十年。
後來短片《老人與狗》還被提名台北電影節影帝,走上了紅毯。
這不是演技,又是什麼?
但是,這些「甘草演員」的辛酸我們也讀懂了。
當98版《鹿鼎記》的「韋夫人」們在節目里登場后,「建寧公主」劉喬方聲淚俱下的一番話,惹哭了在場演員們。
他們真心熱愛這個職業。
可行業留給他們的機會實在不多。
比如車保羅,一度沒戲拍,掃過廁所當過保安。
甚至這次參加節目前,他的正式工作都還是菜場安保人員。
這背后,是一個時代的結束。
香港影視的黃金時代,創造了遍地的機會。
但浪潮過去也只有頭部的巨星和位于上層的演員們,還可以活得風光。
那些甘草演員,沒這麼好運。
但是,這也是一個新時代的開始。
只要堅持,永遠都會有優秀演員的空間。
《無限超越班》就是一個例子。
它沒有刻意回鍋重造,而是把那些一度被我們遺忘的好演員,重新拉回台前,又給了他們多一次機會。
這也是為什麼爾冬升看到台上一幕,會有感而發,感謝節目導演吳彤的重要原因。
在北京人藝的排練大廳里,高懸著一句話: 戲比天大。
其實在TVB這些演員眼里,何嘗不是戲比天大。
他們一個在藝術殿堂探索,一個在街頭片場拼命。
卻殊途同歸。
都燃燒著一團火,對極致演技追求的一團火,對表演熱愛的一團火。
《無限超越班》則把這團火種撒向了更多藝人跟演員。
如果要問真人秀的王炸是什麼?
當然是一個「真」字。
所以,在這里我們看到了香港演員的 真演技、 真性情。
以及心中真金不換的熊熊火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