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人說朱元璋是暴君,因為他手段狠辣。但是帝王的狠辣,有時候也是處在當時的環境下的不得已而為之。至于他是不是暴君,不能看單個某個方面,而是要看他治國時期對國家整體的貢獻和影響。
我認為,朱元璋至少開創了十個曠古爍今的第一,讓他足以成為名副其實的千古一帝:
其他大一統王朝的開國皇帝打天下時,要麼是外戚,要麼是世家大族,都有一定的底蘊基礎,哪怕是漢朝開國皇帝劉邦,也是鄉鎮公務員級別的亭長,只有朱元璋一無所有,乞丐出身,開創大一統王朝。
朱元璋出身農民家庭,深知百姓疾苦,為了避免官員欺壓良民,致使老百姓無處申冤慘死。
朱元璋開創了一種名為大誥的訴狀,一旦哪個地方的官員欺壓百姓,那麼當地百姓就可以聯合在一起綁了這個官員,然后拿著寫個大誥進京直達皇宮向朱元璋告狀,沿途官員不得阻攔,還得免費提供往返食宿,違令者誅九族。
這在歷朝歷代都是絕無僅有的,其他朝代的皇帝認為,官就是官,民就是民,哪有民告官的道理?這豈不是亂了禮儀尊卑?官員代表著皇權,百姓告官,豈不是說百姓對抗皇帝?這肯定是不允許的。
只有朱元璋是個例外,也只有他有這個魄力,他不在乎名聲,他在乎的是同為農民出身的百姓是否蒙受冤屈。
正如他所說: 明朝是皇帝與百姓共天下,而不是皇帝與士大夫共天下。
朱元璋確實做到了,可是能做到的也只有他一人,不說別的朝代皇帝了,就連他的繼承人朱允炆都做不到,剛一上台,就撤銷了鳴冤鼓和大誥,以后歷代皇帝都沒重啟過,官員肯定不允許,即使想重啟,也沒有幾個皇帝頂得住那種百官逼迫的壓力,有些事情退出容易,想再開始就難了。
更何況也沒有哪個皇帝想開始,畢竟這是吃力不討好的事情,不是人人都是朱元璋。
最夸張的就是清朝的乾隆,一個「方家屏案」把乾隆粉飾太平打壓百姓的本性表現的淋漓盡致。
細數華夏歷史上的大一統王朝,每個朝代開國初期,都避免不了和親或者稱臣的命運。
只是因為剛開始實力不足,需要茍著發育,哪怕是強漢盛唐也不例外。
唯獨明朝的朱元璋是個特例,他一建立大明王朝,軍隊的實力就是碾壓四方的,周邊鄰國無人敢觸其鋒,一紙詔書傳遍四海,兵不血刃,異族俯首稱臣,不敢直視,這就是開國洪武,天下布武的底氣。
從古至今,中國的統一都是由北向南實現一統大業。
由南伐北的戰爭雖然有很多,但是都以失敗告終。
哪怕是民國的北伐戰爭,也只是形式上、名義上的統一全國,實際上還是各自為戰。
只有朱元璋北伐成功了,他從南向北,先統一南方,然后北伐,驅逐蒙元,重振華夏,一統天下,這是歷史上獨一份。
在封建王朝,儲君是離皇位無限接近的合法繼承人,但也是無比危險的存在,兄弟陷害不斷就不說了,更重要的是皇帝忌憚儲君。
因為儲君離皇位近,只要皇帝一死,儲君就是名正言順的新君,誰都不敢保證儲君會不會為了提前繼位鋌而走險。
所以,皇帝對儲君防備很深,平時基本上不讓他們接手重要政務,更沒有兵權,只有800太子東宮衛率。
平時嚴禁儲君和朝臣私下走動,一旦發現,必殺!
就是因為皇帝擔心儲君和臣子聯合在一起,然后推翻自己。
兒子雖重要,但皇位更重要,天無二日,國無二君,在皇帝看來,自己就是至高無上的,任何人都不能違背,兒子也不例外。只要自己沒點頭之前,儲君只能是儲君。
但是這一切,在朱元璋的儲君朱標身上完全不存在。
朱元璋完全放權給他,朝政朱標獨斷軍政。
滿朝文臣武將全是東宮屬官,心腹死忠,兄弟敬服,不敢起奪嫡謀害之心。
這樣一來,朱元璋等于親手把名正言順造反的能力給了朱標。
只要朱標愿意,隨時可以和朱元璋分庭抗禮。
朱標沒有皇帝之名,但有皇帝之實。
朱元璋卻絲毫不在意,在他眼里,皇位雖然重要,但是他的嫡長子朱標更重要,他們父子不管誰當皇帝,在他看來都是一樣的。
這種對兒子的寵愛,在歷史上絕無僅有,超出了帝王的底線,只是父慈子孝的使然。
在元朝之前,西藏憑借地理優勢,完全不用懼怕中原王朝。
而中原王朝的軍隊由于無法克服高原反應,對西藏無可奈何,所以西藏一直不屬于中原王朝。
到了元朝的時候,因為蒙古人不擔心高原反應,西藏沒了優勢,選擇主動臣服。
但實際上西藏完全自治,只是名義上臣服了元朝。
直到朱元璋建立大明后,派遣衛國公鄧愈為帥,藍玉、沐英為副帥,率領大軍征戰吐蕃地區,一路橫推,決戰崑崙山。
吐蕃各部大敗,明朝招降烏斯藏等部,對西藏開始實際意義的統治。
云貴地區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南征百越后,就并入了中華民族的版圖。
但是後來由于中原王朝的動亂,幾次叛亂,最終自立為國。
從漢朝到元朝時期,一千多年,這里相繼建立了南越、南詔、大理等國,不服中原王朝統治。
到了明朝建國后,朱元璋高瞻遠矚,派信國公湯和等將征討云南,然后任命西平候沐英鎮守云南。
又組織了人口大遷移融合,再讓沐家世代鎮守此地,經過數百年的融合,云貴地區才真正成為了華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功勞甚大。
歷朝歷代的皇帝,幾乎都會成立自己直屬的特務組織,為自己掌控天下和朝堂的動向。
一些比較有名的,例如秦朝的黑冰台、漢朝的繡衣直指、曹魏的校事府、唐朝的不良人、清朝的血滴子等都是佼佼者。
但是更加出名的,還是朱元璋時期的明朝錦衣衛,那才真正的叫做錦衣天下,特務巔峰。
朱元璋清洗功臣的時候 ,那些驕兵悍將手握重兵,為什麼不敢造反?就是因為有錦衣衛的存在,造反不可能成功,只會換來生不如死的折磨。
如果他們想要造反,恐怕還沒動手,就已經被錦衣衛抹了脖子。
因為他們府上的丫鬟、仆人、廚子、甚至是枕邊人都有可能是錦衣衛,可見錦衣衛的恐怖。
錦衣衛幾乎是無孔不入的,據《明實錄》記載,有個官員晚上在小妾房里,說了幾句關于朝政的悄悄話。
結果第二天,這幾句話就出現在了朱元璋的案頭。這一點你可以說是隔墻有耳,是他們不小心被人聽到了。
那再看看這個例子:
洪武時期的早朝一般都比較早,朱元璋是個工作狂人,開完早朝急于處理國事。
所以臣子們半夜三更就得起床,頂著風呼呼的刮著臉去上朝。
朱元璋手底下有一個年紀大了的官員,他叫錢宰,年老體衰,又因為早朝太早,就在上朝去的路上嘴里咕噥抱怨了幾句。
偏偏這個人還愛賣弄,竟然又把自己的抱怨寫成了一首詩,內容是這樣的:
四鼓咚咚起著衣,午門朝見尚嫌遲.
何時得遂田園樂,睡到人間飯熟時。
結果等到錢宰進入宮里時,這首詩已經在朱元璋手里的紙上了。
下朝后,朱元璋把錢宰留了下來,把這首詩扔給他,怒道, 「你既然那麼向往田園之樂,想睡到人間飯熟時,那你就回去睡吧,想睡到什麼時候,就睡到什麼時候」。
錢宰聽完,直接嚇得暈死過去。
這便是錦衣衛的強悍,它的古代巔峰特務組織的地位,也算是公認的。
不信你可以看看,現在的各大小說上,只要寫到強悍的特務組織,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首選錦衣衛。
平時生活中,跟人聊到古代特務組織,大多數人的第一念頭也是錦衣衛。這就是直接的證明。
要說皇帝對貪官的狠,朱元璋絕對是零容忍,這也是其他皇帝難以相比的。
貪二十兩,砍頭;
貪五十兩,剝皮實草;
貪一百兩,點天燈;
這就是朱元璋對貪官的態度。
這里有人可能會說了:朱元璋對官員狠,對兒子倒是大方。
其實這也是人之常情,是個人都有私心。他從小苦日子過慣了,想讓自己的兒子過得富裕一點,這無可厚非。是個人都有這種心理,這只不過是舐犢情深而已。
如果你還要說后世的明朝眾多王爺,那你要問朱棣了,這是他的養豬模式造成的。
朱元璋一路摸爬滾打過來,受盡了苦頭,你總不能要求他剛一富裕,就給自己的后代子孫定了窮下去的命運吧?這未免太過殘忍。
換作你的話,你能做到嗎?任何一個人富裕了之后,都會想著把好東西給孩子,而不是想著讓孩子的子孫變窮。
朱元璋也一樣,他的孩子再多也就二十多個,沒多大影響,后世子孫的事情,那是后世帝王該辦的。
他想讓孩子們過好一點兒,這沒錯!更何況朱元璋也沒有肆意放縱兒子呀,仍然讓他們節儉為主。
秦王朱爽因為在西安大修宮殿,生活奢華,就被朱元璋召回南京打了哥半死,要不是朱標求情,那就是終身囚禁的下場,朱元璋做的足夠了。
但是對于官員,他只能河狠上加狠,原因也是兩方面的:
第一是朱元璋自身的原因,他從小家破人亡,家人就是因為貪官的迫害死光的,對貪官當然有切齒之恨;
第二就是因為元朝末年,因為貪腐成風,對老百姓迫害嚴重,人口急劇減少。
等到明朝剛建立的時候,這股貪腐風氣從元朝帶到了明朝,當時的老百姓經過戰亂,已經到了生死的邊緣了,明朝開國百廢待興。
如果再由這些貪官剝削百姓一段時間,很有可能天下再次崩盤。
朱元璋急于恢復民生,這些貪官就是首先要處理的。
亂世用重典,這一招頗為實用,正是因為朱元璋對貪官的狠辣,才壓住了貪腐之風,給了老百姓一絲生存之機。
有人說,那是因為朱元璋給官員開的工資太低了,不然也不會有那麼多貪官。
說這話的人,我認為純粹就是吃的太飽,根本不懂人間疾苦,和晉惠帝的何不食肉糜是一回事。
你以為朱元璋不懂得高工資籠絡人心嗎?可是沒錢沒糧,拿什麼籠絡?
元朝統治者把自己當客人一樣,對中原大地只有掠奪,沒有治理,整個中原底蘊都被搶沒了百姓還在嗷嗷待哺。
朱元璋作為皇帝,吃飯也只有四菜一湯,出名的就是水煮豆腐,燒雞,咸菜腌肉,大蔥饅頭,野菜湯。可以說寒酸到了極點。怎麼發高工資?
他只能對貪官狠,不然的話,任由這些貪官再禍害一段時間,可能華夏真的就沒人了。
當初朱元璋剛建國的時候,為了體察民情了解情況,到達了以富庶聞名的揚州考察。
結果他看到的卻是滿目荒涼,到處都是斷壁殘垣,整個揚州只有18戶人家一棵樹,再無其他,連草根都被吃光了。
這讓飽經苦難的朱元璋作何感想?由不得他不著急,只能對貪官狠。
如果因為這一點,你說朱元璋是暴君,那只能說你是何等的無知。
提起整個稱呼,讓人啼笑皆非,這個稱呼原本是朱元璋的尊稱,是他給自己這個皇帝上的尊號,歷朝歷代的皇帝都有自己的尊號。
搞笑的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朱元璋的這個尊號卻給各大影視劇提供了模板。
相信很多人都看過古裝電視劇,里面的劇情要是有了宣讀皇帝圣旨的場面,必然開頭第一句話就是: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可能是某個導演或者編劇沒文化吧,他把朱元璋的這個專稱尊號理解成了一句話,所以出了這種洋相。
正好這部電視劇又大火了,然后這個稱呼就成了皇帝圣旨的定式模式了,只要有皇帝旨意宣讀,都是這樣的。
可是弄錯了呀,奉天承運皇帝,指的是朱元璋這個皇帝,并不是一句話。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意思就是「皇帝朱元璋下達的詔書說」的意思,所以他只能用于朱元璋的圣旨,其他皇帝的圣旨是不適用的。
可是現在的影視劇不但用了,有些人用法還是錯的,就算要用,念法也應該是這樣停頓的: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但是好多人卻念成了這樣: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甚至還有每兩字斷開的。
這都什麼跟什麼啊?簡直就是鬧笑話。
不過也從側面反映出來,朱元璋這個皇帝的影響有多大,這樣的人怎麼可能是簡單一句暴君就能概括的?他對民族的貢獻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