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爾哈赤剛死,最受寵的大妃阿巴亥就收到了「遺詔」:殉葬!
她不愿意,皇太極帶著人包圍了她,冷笑道:「大妃若不愿意,我可以用弓箭弦勒死你。」
于是,一天之內,后金的大汗和大妃相繼去世。
大家面面相覷,公開投票,要推舉大貝勒代善當新一任大汗,他卻連連擺手:「千萬別找我!」
第二天,代善看著八弟皇太極,笑了:「我要推薦八弟當大汗!」
最后,皇太極接替了父親的位置,成了后金的新任大汗。
不過,當這個結果通報整個后金時,大臣和百姓都非常驚訝。
怎麼會是皇太極呢?
勢力最強的是大貝勒代善,努爾哈赤最愛的是阿巴亥(多爾袞的母親)之子。
雖然四貝勒皇太極也不差,但要說讓他當大汗,總覺得太意外了一些。
看著嘰嘰喳喳的大臣們,二貝勒阿敏忍不住冷笑了一番。
這樣的結果,他可一點都不驚訝。
為了汗位,皇太極在背后搞的小動作,光他看到的,就是代善、莽古爾泰、阿濟格、多爾袞等人加起來也想不到的。
早在努爾哈赤病重時,皇太極就已經開始謀劃了。
1626年,努爾哈赤在清河湯泉療養,病情加重后,他迅速通知阿巴亥,同時自己也坐船往回趕。在叆雞堡,努爾哈赤見到了阿巴亥。
兩人關起門來,相處了好幾天。在這幾天里,努爾哈赤沒有見過任何一個兒子,唯有侄子阿敏被召見了。
還沒等努爾哈赤去世,皇太極就找到了阿敏:「父汗對你說了什麼?」
阿敏笑而不答,他很清楚皇太極的意圖,無非就是汗位,但此時的阿敏還沒有想清楚自己應該站在哪一邊。
阿敏是努爾哈赤的侄子,汗位自然是沒有他的份,但作為四大貝勒之一,他的支持和勢力也非常重要。
誰知道,皇太極也不繞彎子,直接來了一句:「我只需要你什麼都不知道!該有的好處,你一定會有。」
阿敏立刻心領神會,皇太極根本不想從自己這里聽到任何關于傳位的信息,也不希望自己出去散播傳位的消息。
這樁協議,就此達成。
後來,阿巴亥帶著努爾哈赤的靈柩回宮,皇太極等不及給父汗吊唁,直接就拿出了「殉葬」遺詔,賜死了阿巴亥。
這樣一來,臨終前,努爾哈赤見過的兩個關鍵人物都「閉嘴」了。
這番操作,如果不是阿敏親身經歷,他怎麼也不會想到,和善好相處的皇太極,居然還會有這樣的一面。
阿敏想,這番操作,大概只是皇太極的冰山一角。他繼位的背后,還不知道藏著多少「算計」。
其實,作為打天下的人,努爾哈赤的兒子們,各個能征善戰,都立下了汗馬功勞。隨便拎出來一個,都比清朝中后期的任何一個皇帝、皇子要厲害得多。
可就是在這樣一群厲害的人里,老八皇太極脫穎而出接了父親的班。而且,他接班之后,還把一團亂麻的后金搞得風生水起,直接建立了滿清。
這樣的皇太極,靠的是什麼呢?
我翻看了史書,研究了皇太極的經歷之后發現,論行軍打仗,皇太極在努爾哈赤的兒子里只能算一般。但是論謀略、論算計人心,皇太極論第二,沒人敢稱第一。
就算是後來的多爾袞,在皇太極面前,也遜色不少。
不信,你跟我來看看皇太極玩弄人心的幾件典型事件。
努爾哈赤年富力強的時候,曾經兩次立過儲君,分別是長子褚英,次子代善。
但他們最終,都被廢掉了。廢掉的過程,都比較戲劇化。
【廢褚英】
褚英的被廢,是從五大臣和四大貝勒的告發開始的。
作為努爾哈赤的長子,褚英雖軍功赫赫,但平時囂張跋扈,和大臣、兄弟們的關系很不好。努爾哈赤立他為儲君后,五大臣和四大貝勒就聯合跑去告狀了。
這九人聯合狀告褚英欺壓兄弟,侮辱大臣。
努爾哈赤一聽,直接說:「我不相信你們的口頭舉報,我要書面材料。」
汗曰:「爾等若以此言口頭告吾,吾焉能記,可書寫呈來。」四弟、五大臣將被虐情形各寫一書,呈奏于汗。(取自《滿文老檔》(譯文))
結果,這九個人還真就下了狠心,一幫帶兵打仗的大老粗,硬生生寫出了書面材料,努爾哈赤這才開始處理。
面對九人的指控,褚英自以為儲君之位無敵,父汗肯定不會對自己下手,二話不說就承認了,態度還十分蠻橫。
努爾哈赤非常生氣,直接就要求褚英閉門思過。
而就是這個開始,讓褚英再也沒了自由之身。之后,褚英在思過期間搞詛咒,又被幽禁,幾年后直接被賜死。
努爾哈赤選的第一個儲君,就這樣出局了。
【廢代善】
相比褚英,代善的儲君之位更是丟得非常可惜。
代善性格柔和,和兄弟們關系也處得很好,也有軍功威望,是個不錯的儲君。
但有一點,他有點好色。偏偏還有人勾引他,這個人就是努爾哈赤最愛的大妃阿巴亥。
阿巴亥知道代善是下一個大汗,就想盡辦法討好他。一個女人要討好一個男人,最好的方式是什麼呢?
答案不言而喻。尤其,代善和阿巴亥還年齡相仿,阿巴亥誘惑起來得心應手。
可這件事情,剛好被努爾哈赤一個不受寵的小福晉撞見了。
1620年,借著侍女被處置的由頭,小福晉直接把事情抖落了出來:
「大福晉曾兩次備飯送與大貝勒,大貝勒受而食之。且大福晉一日二、三次派人至大貝勒家,大概有什麼事共同商議。大福晉本人也二、三次黑夜出院去。」(《滿文老檔·太祖》)
面對阿巴亥和代善的背叛,努爾哈赤非常痛心。
可他暫時下不去狠手,只能以「盜竊」的名義休棄了阿巴亥。
至于代善,努爾哈赤沒有給他任何懲罰。
這件事情看似對代善沒有任何影響,但此后他的地位一落千丈,最后因為一件虐待兒子的小事,被廢掉了儲君之位。
這兩次的廢儲君事件,似乎看起來和皇太極都毫不相干。
但只要仔細一琢磨,就會發現他在這其中扮演的角色。
在褚英被廢的過程中,重點人物是五大臣和四大貝勒九人,而皇太極就是其中之一。在這九人中,皇太極是最擅長文字工作的。
可以想見,當努爾哈赤要求書面材料時,執筆的人肯定是皇太極。那麼,如何讓褚英的罪過看起來更大,如何挑起努爾哈赤的怒火,皇太極必然竭盡所能。
而在代善被廢的過程中,我們注意看小福晉在告發時說的那句話。
在小福晉的話中,阿巴亥本是想要討好代善和皇太極兩個人的,但是代善接受了,而皇太極拒絕了。這樣一對比,代善就成了覬覦繼母的人,而皇太極的形象瞬間被拔高了。
如果說,小福晉的背后沒有高人指點,我絕對不信。
後來,努爾哈赤去世,小福晉在皇太極的安排下也「殉葬」了。
這個手筆,像極了過河拆橋。
而這一切,都有賴于最終獲利者——皇太極。
十年磨一劍,最后得汗位的過程,是皇太極算計人心最典型的事件。
除了前面我們提到的收買阿敏、逼迫阿巴亥「殉葬」,他做得最巧妙的地方就是讓代善心甘情愿地讓位。
在當時的情形下,阿敏和阿巴亥都已經「閉嘴」了,汗位就絕對不會有指定繼承人之說,而是會通過常規的選舉來進行。
代善作為最年長的哥哥,軍功赫赫,家里又有一堆有兵權的兒子、侄子,地位最高,呼聲也最高,是眾望所歸的繼承人。
可是,當大家推舉代善的時候,代善卻嚇得連連后退,非要拒絕當大汗,最后還推舉了八弟皇太極。
這一切,也都是皇太極算計人心的結果。
第一步:皇太極對八旗部下煽風點火,讓代善知難而退。
努爾哈赤晚年,搞出了「八王議政」和「八旗制度」,在這兩項制度之下,后金的政權變得非常松散,成為了實質上的「共和制」。
也就是說,旗主自行管理將士、民眾、財產,如果行軍打仗,獲得的戰利品也歸自己所有。
這樣一來,每一個旗主就相當于一個小小的「王」。
皇太極巧妙地利用了這種制度,和旗主下的骨干將領全部搞好關系。這樣一來,如果旗主有什麼異動,皇太極將會成為第一個知道的人。
而在努爾哈赤病危時,皇太極利用繼承人缺位這個特點,對八旗部下煽風點火,讓他們紛紛表現出對汗位「勢在必得」的架勢。
馭人能力本就不強的代善,一看這形勢,立馬就覺得即將到手的汗位不香了。與其當個空頭大汗,經常被人指責能力不夠,他還不如好好捏著手里的兩旗,日子要多香有多香。
第二步:皇太極拉攏代善的兒子,讓他們幫著自己繼位。
代善知難而退不要汗位,并不代表他一定要支持皇太極。
這時候,皇太極的第二步棋就起到了作用。
一直以來,皇太極都特別注意和岳托、薩哈廉的關系。他們倆,是代善最出色的兒子,在代善面前有很大分量。
當岳托、薩哈廉看到父親代善放棄汗位后,立馬就跑過去和代善商量:「不如推舉皇太極?」
《八旗通志·禮親王代善傳》代善及子岳托、 薩哈廉,共作議書,詣朝。以書示大貝勒阿敏等,言推戴太宗文皇帝嗣統。眾皆喜。太宗讓至再三,眾讓堅不可卻,然后從之。
代善回頭一看這兩兒子,心里跟明鏡似的。岳托和薩哈廉,這是明顯給皇太極當說客來了。看穿一切的代善,毫不猶豫地答應了。
不為別的,就沖著岳托和薩哈廉的人情。
今日,他們父子三人鼎力扶持皇太極;來日,皇太極必然也會換他們無極富貴。
我想,這大概也在皇太極的算計之中。
比起一般人的算計,皇太極的高明之處在于,他沒有主動說要,卻依然有辦法讓你拱手相讓。
除了這些事情,皇太極登基后,他算計人心的權謀手段,更加從背地里轉到了明面上。
比如:
他殺了多爾袞的母親,卻依然有辦法讓多爾袞為他效命,四處征戰。
他先貶阿濟格,緊接著就提拔多爾袞,讓他們兄弟心生嫌隙,再也無法成為自己的危脅。
再比如:他用短短十幾天,將寧死不降、絕食自盡的明朝大將洪承疇,變成跪地稱臣的滿清忠臣。
后人因為無法解釋洪承疇的巨變,從而杜撰出了「莊妃勸降」的美人計。
……
這樣的皇太極,在算計人心的本事上,達到了極致。
而這,就是努爾哈赤其他兒子,最望塵莫及的。
世事洞察皆人心。
或許,對于帝王來說,掌握了人心,就等于掌握了這個世界的鑰匙。
從這個角度來看,皇太極確實占據了天時、地利、人和。
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