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常的清宮劇,太后也就是先帝的遺孀,所以一般自稱哀家,以表示自己是前朝皇帝的妻子。但不知看劇的小伙伴有沒有注意到,《延禧攻略》里的太后卻不常用「哀家」這個詞,反而每次都是自稱「我」,這難道是有什麼講究嗎?
首先,「哀家」是我國古代君王的妻妾們,在該君王去世后用來自稱的詞,古代的婦女是沒有地位的,講究三從四德,以夫為綱,丈夫去世了,那麼婦女都認為自己成了可憐之人,自稱哀家,以表示自己是無夫的可憐人。
《延禧攻略》講的是清朝乾隆時期的令妃從宮女晉升為皇貴妃的經歷,其中的太后鈕枯祿氏作為長輩也會經常出現,《延禧攻略》的太后一改過去的專用「哀家」一詞的說法,換成了「我」,其實這種說法也是正確的。
首先,哀家一詞,多出現于文學作品中,《漢語大詞典》中,對「哀家」的解釋是「戲曲中,孀居太后的自稱。」也就是說,只有在戲曲中,里面的人物若有孀居太后,她們才會自稱「哀家」,這里講究的是一種文學上與現實中的區別,也是文學作品中,對歷史人物稱呼上的一種創新。
其次,根據一些歷史學家的研究說明,古代真實歷史中,一些人以為的古代皇帝的遺孀都自稱「哀家」的稱法是不準確的,甚至可以說是無中生有。還有一個題外話,就是皇后自稱「本宮」也是錯誤的叫法,這些自稱方法都只出現在戲文中,主要是可以用來渲染和加強藝術效果。
而《延禧攻略》著重在服裝和一些細節上還原清朝真實的歷史。所以,看得出來,編劇在研究清史的時候研究很用心了,不但在妃嬪的裝飾、服裝上高度還原歷史,還在稱呼上也將自己認識的獨到之處表現出來,而不是像人云亦云被人怎麼叫自己就這麼學。
《延禧攻略》的太后為何不自稱哀家?因為古代現實歷史中并不存在這樣的稱法,既然「哀家」不屬于歷史上真正的叫法,雖然出《延禧攻略》也屬于文學作品,但也大可不必隨波逐流,仿照以前的戲文。所以《延禧攻略》的太后不自稱「哀家」其實是沒有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