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飛和秦檜之間的恩恩怨怨,想必絕大多數人都了如指掌,如果不是秦檜的讒言誣陷,岳飛不會被宋高宗連下十二道金牌召回,宋朝的歷史走向可能就會因此改寫。
在當時的宋朝朝堂,大臣們主要分為主戰派和主和派, 岳飛自然是主戰派的陣營,秦檜等人則是主和派,彼此之間斗爭十分激烈。
除了岳飛外,主戰派還有一員大將,此人便是韓世忠,秦檜對他同樣是恨之入骨,多次想除之而后快。
但韓世忠并沒有被秦檜陷害致死,為何秦檜敢陷害岳飛,卻不能將韓世忠拉下馬?
事實上,秦檜并不是沒有陷害過韓世忠,但是宋高宗和韓世忠的關系十分特殊,讓趙構下不去毒手,韓世忠也得以保全性命。
這是因為韓世忠早年曾經為趙構立下過三件大功, 這三件大功概括而言分別是:勸進之功、解圍之功、救駕之功,這三件功勞中的每一件都可以讓趙構對韓世忠禮遇有加,更別提將其治罪處死了。
首先是勸進之功,我們都知道趙構登上皇位,是在金人入侵俘虜徽欽二帝的背景下發生的, 當時二帝被金人俘虜后,宋朝群龍無主,險些就此亡國。
在這種情形下, 韓世忠等大將為了延續國祚,領兵來到濟州,向當時還是康王的趙構進言,勸他登基為帝。
原本趙構是沒有稱帝的打算的,但是在宋朝宗室幾乎完全被金人擄走,國家面臨危難之時,他必須扛起這份責任 ,韓世忠的到來,給了趙構足夠的底氣,從而建立起南宋政權。
第二件功勞是解圍之功,此事同樣發生在濟州,當時韓世忠領兵來到濟州后不久,金人就派兵將這里包圍的水泄不通,并且每日發起攻城,意圖俘獲趙構。
面臨金人的包圍,也是韓世忠挺身而出,帶領宋軍將士頑強作戰,先后多次擊退金人的攻城。
到了後來又面對支援而來的數萬金軍,韓世忠仍毫不畏懼,甚至提刀上馬,單騎深入揮刀斬下金兵首級數十具,殺得金兵潰不成軍。
在韓世忠率軍抵抗下,金人最終被迫退去,趙構也得以免遭被俘之苦。此戰影響甚大,如果趙構在這里被金人俘獲,那麼南宋很可能就不會存在,后面的歷史也會隨之改變。
濟州之戰過后,趙構在韓世忠的幫助下徹底站穩了腳跟,得以在建康成立南宋朝廷,使得宋朝沒有就此亡國。
第三件功勞是救駕之功,此事發生在趙構登基稱帝后。 當時苗傅、劉正彥發動兵變,意圖逼迫趙構退位,轉而擁立年僅三歲的太子登基,苗劉二人此舉,無疑是想擁立幼帝,將權利把控在自己手中。
韓世忠得知后,立刻引兵前來救駕,并與苗、劉叛軍交戰,最終成功擊敗二人,使得趙構沒有失去皇位。
在古代,救駕絕對是大功一件,甚至還有著「功高莫過于救駕」之說,這是因為一旦反賊成功,那麼皇帝很有可能會被殺死,所以說救駕可以稱得上是救命。
這三件功勞使得趙構對韓世忠感激在心,對他委以重任,韓世忠也因此在高宗一朝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可以說只要韓世忠此后不行謀反之舉,基本可以確定他在高宗一朝穩如泰山。
所以在這樣的背景下,秦檜就算想要陷害韓世忠,是怎麼也過不了趙構這一關的,更何況韓世忠是懂得自保之策的。
韓世忠能夠保全其身,還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原因便是他懂得自保。當朝堂之上的主和派占據絕對的上風時,韓世忠意識到大勢已定,任憑他們如何據理力爭也無濟于事時,便主動向趙構請辭,及時退出了宋朝的政治舞台。
此外,韓世忠還精通「自污」之法,不惜將自己的名聲破壞,只為能夠保全身家性命,這些都幫助他全身而退。
當秦檜誣陷他的時候,韓世忠第一時間面見高宗,聲淚俱下地動之以理,還露出身上的傷痕,趙構念及舊情和他的功勞,最終沒有下得去手,而是準許其全身而退,從此遠離朝堂。
退出政治舞台后,韓世忠自號「清涼居士」,此后閉門謝客口不談兵,終日以出游為樂,帶一兩仆人,暢游西湖美景。
韓世忠晚年時雖然遠離朝堂,但是趙構并沒有忘記他,多次召集韓世忠及其家眷入宮賜宴,并以寶馬名劍相贈。
就這幾方面看來,秦檜沒有將韓世忠拉下馬,主要是因為對于趙構而言, 韓世忠的存在太過特殊,他多次立下不世之功,使得趙構不能將其「治罪」。
南宋建立之初,國家尚不穩定,韓世忠作為一名在軍中和朝堂上均頗有威望之人,如果趙構輕易動了他,必定會引起震動,不利于國家穩定。
而秦檜之所以能夠成功陷害岳飛,使得趙構將其召回,更多的原因是因為 岳飛是要在擊敗金兵后,迎回徽欽二帝的,這讓趙構作何感想?如果二帝回歸,那趙構這個皇帝還能不能繼續當?
就好比明朝時期,「大明戰神」明英宗朱祁鎮被瓦剌俘獲后,朱祁鈺登基為帝,一年后朱祁鎮回歸,八年之后爆發奪門之變,朱祁鈺被趕下台,英宗得以復辟。
而朱祁鈺最后的結果是什麼?被以親王禮下葬,甚至就連陵墓都不在十三陵內。
可以想一想如果徽欽二帝回歸,趙構很有可能會下台,丟失來之不易的皇帝寶座。 這或許才是趙構真正想召回岳飛的原因,畢竟誰能夠抵擋得住皇權的誘惑?
而韓世忠并非如此,如果他也打著迎回二帝的旗號的話,那他就很有可能沒有機會游西湖了。
韓世忠晚年退出政治舞台,不再參與政事,這是他在看透了朝堂和天下大勢后,所做出的無奈之舉。
有時我們不妨設想一下,如果自己是韓世忠,在那個佞臣當道的亂世里,能否做到保全性命,全身而退?
#歷史開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