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西方字母文字不同,漢字是一種表意文字,每一個漢字的背后,往往都有一段歷史,往往都能反映時代的風貌。其中,尤其是象形、會意、指事文字,直接與造字時代相關,因此通過這些文字的字形,結合考古發現的器物,一定程度上可以追溯漢字起源。
作為天干第三位的丙,是一個標準的象形文字,長期被認為始于甲骨文,距今大約3500年,但現代考古改寫認知,丙字本義至少被誤解二千年,其起源比我們想象的還要早,距今已有6000年歷史,即中國至少已有6000余年的文字史。搞清楚了丙字起源,或許也就解釋了為何「丙」通常代表第三。
中國第一部詞典《爾雅》,大概成書于戰國,上面解釋了乙丙丁的來源,即「魚枕謂之丁,魚腸謂之乙,魚尾謂之丙」,認為「丙」是魚尾的象形。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提出不同看法,他認為「丙承乙,象人肩」。
甲骨文出土后,郭沫若對此有過解釋,認為「按甲、乙、丙、丁四字為一系統,乃最古之象形文字。丙之象魚尾,可無庸(毋庸)說」。(下圖,1—4為甲骨文丙字,5—7為商代金文)
總之,從戰國到近現代,「丙」一直被認為是「魚尾」或「人肩」,其中魚尾之說更為普遍。
但通過上圖可見,無論是魚尾之說,還是人肩之說,至少都不夠象形,都缺乏過硬的證據。
既然如此,丙字本義到底是什麼呢?在商代之前3000余年內的遺址中,考古發現一些三足陶器,與商代各種丙字非常契合,可以更完美的解釋丙字起源,表明「丙」這不是商代創造的文字,而是一個極為古老的文字。
仰韶文化初期,距今6500年前,在之前小口鼓腹罐的基礎上,仰韶先民發明了小口尖底瓶(見下圖),然后又在此基礎上,仰韶先民又發明了「三足器」,即三個小口尖底瓶形狀結合而成。
其中,小口尖底瓶始于西安半坡遺址,「三足器」始于西安臨潼姜寨遺址一期,距今都在6000年以上。
現代考古表明,小口尖底瓶是一種新型釀酒器,尖底是為了沉淀發酵,但三足器是日常炊具,便于放在地上燒煮,同時鼓起的三足便于保溫等。
「三足器」(下圖左)始于姜寨遺址一期,在第五期時出現「陶鬲」(下圖右),但兩者有一個極其關鍵的共同點,即 都沒有「領子」或「口沿」部分,也沒有把手或耳朵部分(上圖尖底瓶左右兩側有兩個小耳朵)。
甲骨文金文丙字,高度形似三足鼎的側視圖,如此就看不見另一足。 更為重要的是,三足鼎沒有「領子」或「口沿」部分,沒有把手部分,部分甲骨文金文與之一模一樣。正因如此,考古學泰斗蘇秉琦把姜寨遺址的「三足器」稱之為「丙器」。
仰韶姜寨文化之后,陶鬲取代「三足器」開始盛行,商代丙字字形中,還保留龍山、夏朝時期的陶鬲形象。
距今4100—3300年,位于內蒙赤峰的夏家店遺址,考古發現一批陶鬲,與圖3、4、7丙字非常一致。下面這件陶鬲,無耳有領,圖7與之一模一樣。
仰韶文化時期,中國先有小口尖底瓶,以此演化出「三足器」,再演化出「無耳無領」的陶鬲,大約在商朝早期,陶鬲往往「有耳有領」,其中未必都有耳朵或把手,但必有領子或口沿。如果「丙」是商人所造,那麼文字上理當反映這個情況,但為何沒有?
尤為重要的是,陶鬲盛行之后,原先的「三足器」已經消失不見,因此商人也就沒有理由造出與三足器一致的文字出來。
因此,「丙」不是造于商朝,而是最晚出現于仰韶文化晚期之前,即距今5000年前,本義是三足器,後來又指陶鬲。大約在仰韶與龍山之間,天干文化出現,「丙」成為天干之一,為了表達鬲器,于是古人又造出了「鬲」字,由此取代「丙」字,從此丙鬲分離各有所指。
問題在于,古人為了把「丙」放在第三位?或許,因為三足器與鬲器都是三足,且鬲器被百姓廣泛使用,于是就被排在了第三位。當然,其中是否還有其他特別的寓意,如今只能說見仁見智,但上古還沒有五行學說,后世對「丙」排第三的解釋比較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