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雍正王朝的歷史之中,人們除了喜歡討論雍正與康熙之間的父子關系之外,通常還會把目光對準另外一個人——愛新覺羅.胤禩。
在康熙帝的諸多皇子當中,愛新覺羅.胤禩絕對是非常特殊的一個。因為他既沒有其他兄弟那樣身后的外戚背景,也不如上面那幾個哥哥受父親關注。
胤禩最終能夠成為九子奪嫡當中一股關鍵的力量,這與他的個人能力和性格都有著極深的關系。
以至于在康熙朝后期,愛新覺羅 .胤禩甚至獲得了朝中大臣們相送的 「八賢王」稱號。但也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胤禩與父親之間的關系就變得微妙了起來。
漸漸地,康熙帝對于這個兒子生出了忌憚之心,并多次當著眾大臣的面公開羞辱胤禩。此時的兩人仿佛不是父子,而是政治角力場上的對手。
那麼,歷史上真實的胤禩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為什麼他會在康熙晚年的九子奪嫡當中漸漸失寵呢?胤禩頭上那頂「八賢王」的帽子又是否屬實呢?
這一切,都還要從胤禩的童年開始說起。
康熙二十年(1681年)二月初十,胤禩降生于紫禁城的紅墻之內。由于胤禩的母親是一個辛者庫里的下級女官,他也算是諸多皇子當中身份比較低位的一類。
因為按照清宮內部的制度,皇子在出生之后,一般不能由自己的親生母親撫養。所以胤禩小的時候就被交給了那個胤禔的母親惠妃撫養。
所以,胤禩從小就跟著大阿哥胤禔一起長大。但大阿哥偏偏又是一個生性浮躁急功近利的人。而且,大阿哥比胤禩整整大了9歲,兩個人也玩不到一塊去。
只有到了去念書的時候,胤禩才能跟和自己年齡相仿的老九、老十一起玩耍。但比起后面這兩個弟弟的身世,胤禩這個當哥哥的反而又矮了一頭。
因為從小就沒有生長在母親的身邊,父親對胤禩又缺乏關注。這使得胤禩從小無論想獲得什麼東西都必須要靠爭和搶。
但是,其他的皇子犯了錯,他們的身后還有母親乃至是整個外戚家族替他們撐腰。但胤禩要是犯了錯就只能夠自己承擔所有的后果了。
所以,胤禩從小做事情就必須要加倍小心。只要胤禩平時一個不留神,他就會將麻煩惹到自己的身上。
後來的大臣們常常評論八阿哥為人處事頗有水準,待人也非常謙和。這或許與胤禩童年的這些經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平心而論,胤禩的童年在所有的康熙朝皇子里都算得上是十分悲慘的。因為母親的身份卑賤,身為皇子的胤禩有時甚至還會遭到別人的嘲笑。而對于這些刺激,他只能選擇默默忍受。
真正讓父親康熙注意到胤禩的是第二次康熙親征噶爾丹的軍事行動。此時的胤禩才剛剛滿16歲。雖然康熙對這個兒子并沒有什麼感情,但按照清朝的祖制,現在的胤禩已經成年了,必須跟著父親一起外出立功。
開戰之前,康熙將帶兵打仗的任務交給了大阿哥。而胤禩則被父親任命為了大營的總管,負責看管營里的物資,順便負責大營周圍的警戒工作。
此時,康熙對于胤禩還并不是那麼看重。像看管大營這樣的任務本來就相對比較簡單。況且胤禩的周圍還有那麼多經驗豐富的將領。以他們的能力去防范敵人實在是綽綽有余。
但令康熙沒有想到的是,正當大軍在前方作戰的時候,敵人卻真的來偷襲大后方了。這個時候胤禩臨危不亂,從容地指揮各位將領打退了敵人。
這一回,八阿哥的表現立刻就讓康熙刮目相看了。回到大營之后,康熙眼看著胤禩立下了大功,直接給他寫了一首詩以示表揚。這也成為了胤禩人生的轉折點。
因為從這一刻開始,胤禩就不再是過去那個唯唯諾諾的八阿哥了。他開始一步一步朝著權力巔峰走去。
因為胤禩在這次征戰當中的優越表現,當大軍班師回朝之后,康熙立刻下旨將胤禩封為了貝勒。而這一年,胤禩才剛剛十七歲。
而也是在這一年,愛新覺羅.胤禛也被封為了貝勒。此刻的幾位皇子大概不會想到,他們會在日后逐漸變成水火不容的政敵。
后宮是一個母以子貴的地方。在胤祀被康熙皇帝封為貝勒之后,胤禩的生母衛氏也終于算是熬出了頭。
因為兒子的緣故,衛氏被封為了嬪。而胤禩也終于可以有更多的時間與自己的親生母親待在一起了。
回想起這十幾年來遭受的冷落和白眼,胤禩母子倆便相擁而泣。這里面的各種滋味只有他們母子心中最清楚。
由于清朝是由滿洲人建立的,到康熙朝為止,也根本沒有一個皇帝是以嫡長子的身份登上皇位的。
因此,各方滿族大臣都比較傾向于讓八阿哥印寺繼承康熙皇帝的大位,二阿哥胤礽雖然是康熙皇帝當眾立下的太子,但卻并沒有贏得滿洲貴族的好感。
自從胤禩被封為貝勒之后,來到他府上想要與他交朋友的大臣就絡繹不絕。硬四是個聰明人,他當然知道這些人的來意。但當著大家的面硬是也不好把話說破。
在這樣的情況下,一群來自不同氏族的滿洲大臣們都開始傾向于立八阿哥為太子。因此,自己也逐漸產生了奪嫡當太子的野心。
從這一刻開始,那個在電視劇中能夠隨意左右朝局的八爺黨也正式誕生了,但自從八爺黨誕生之后,他就遭到了康熙皇帝本人的高度關注。
根據后世學者的研究資料顯示,晚年的康熙帝十分多疑。有一次太子胤礽只是偷窺了康熙皇帝的軍杖,就被父親認為是要謀反。因人便受到了嚴厲的責罰。
康熙對于自己十分疼愛的二阿哥尚且如此,對于胤禩這個出生低微的八阿哥,自然也就更為苛刻了。
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康熙皇帝終于決定將當了四十多年儲君太子的胤礽徹底廢黜。一時之間,群臣更是躁動了起來,紛紛開始舉薦自己心目當中的太子人選。
按照皇子們的長幼順序,胤礽本來排在第二位。令人被廢除以后,皇長子胤禔便開始上躥下跳,希望得到太子之位。
也不知道大阿哥到底是利令智昏還是頭腦簡單,他居然當著康熙帝的面說出了要替父親殺掉弟弟胤礽的話。
而且,為了向父親掩飾自己的目的,大阿哥還故作矜持地對康熙帝說道:「兒臣這麼做主要是為了替父皇消去隱患,在除掉胤礽之后,兒臣認為可以讓胤禩當太子。」
大阿哥的這番發言瞬間讓康熙的心都涼了。現在站在康熙帝的角度來看,胤禩成了大阿哥的同黨,也是參與謀害胤礽的人物之一。從這個時候開始,胤禩就已經不在康熙的預定接班人名單之內了。
可憐此時的印次還遠在京城,他不知道從小一起長大的大阿哥把自己給坑了。在康熙帝回京之后,胤禩能夠明顯地感覺到父親對他的態度發生了改變。
更加要命的是,在康熙宣布要讓眾臣推薦新太子的時候,所有的大臣都異口同聲地保舉了八阿哥胤禩。而這在康熙帝本人看來,則是一個非常危險的政治信號。
要知道,在康熙之前幾十年的統治過程當中,太子胤礽始終沒有對康熙帝的政治地位造成實質性的威脅。但康熙仍然處處提防著自己的這個太子。
現在這些大臣們居然被團結在八阿哥的旗幟之下,開始公然與自己叫板。在康熙帝看來,是絕對不能容忍,也根本不能接受的。
平心而論,諸位王公大臣希望讓八阿哥胤禩當新太子主要還是為了他們自己考慮。因為應賜平日里待人謙和、性格沉穩,不像是一個能夠大刀闊斧進行改革的人。
這也就意味著,一旦胤禩成為新的皇帝,將來他很有可能會與文官集團達成某種程度上的妥協。這對于所有的大臣來說,無疑是一個好消息。
所以出于對自己利益的保護,大臣們都紛紛站到了八阿哥的一邊,推舉他們口中所謂的「八賢王」。
最終,康熙皇帝眼看著局勢對自己不利,便開始跟群臣打哈哈。當天關于議舉新太子的討論持續了十幾個小時。
最后,康熙帝只能對大家說:「在天色已經太晚了,不如大家先回去休息,這件事情我們改天再議吧!」
結果第二天,康熙皇帝居然在群臣面前說了一番更加荒謬的話。康熙帝告訴群臣,昨天自己被太皇太后孝莊給托夢了。孝莊太皇太后在夢里告訴他,廢太子胤礽是一個好孩子,只是一時之間做了錯事。
所以,康熙帝秉承著祖宗大義決定將胤礽復立為太子。眼看著康熙皇帝的心意已決,大臣們也就沒有誰再敢提出別的意見了。
這件事情看似已經平息了,但真正屬于八阿哥的危機才剛剛開始。從此以后,康熙帝幾乎與胤禩形同路人。
當八阿哥的勢力出現了威脅皇權的勢頭,康熙帝與胤祀之間的父子關系,基本上就已經完全終結了。此刻的康熙帝根本沒有將胤禩看作是自己的兒子,而將他看成了一個可怕的政治對手。
胤禩過早表現出自己的政治凝聚力,使康熙皇帝感覺到了赤裸裸的威脅。甚至在群臣為八阿哥說話的時候,康熙帝也不得不做出妥協,給八阿哥加官晉爵。以上的每一件事情都讓康熙帝非常惱火。
世界上最不能夠與別人分享的兩樣東西就是金錢和權力,即便是親生父子恐怕也不能例外。
雖然胤禩從始至終并沒有表現出過強的攻擊性,但從群臣保舉他當新太子的那一刻開始,隱寺在康熙帝的心中就已經被判了「政治死刑」。
而接下來,胤禩在康熙帝晚年的一系列操作,更是將他徹底送入了無盡的深淵當中。由于對應試的反感,晚年的康熙帝甚至說出了「朕與胤禩父子之義」已決這樣的話。
不過,此時的八阿哥雖然已經在康熙心中被淘汰出局,但八爺黨的勢力在朝廷當中依舊根深葉茂。
接下來,康熙帝還將展開一系列的政治手段,對八阿哥的勢力進行打擊和清理。而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