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劉備在世人眼中的形象都是一位仁德之君,算是三國時期出了名的老好人。
可是仔細想一下的話,如果劉備真是一位老好人,又是怎麼在三國這種亂世中生存下來的呢?
其實,劉備的這種「仁德」形象,與古人「成大事者不拘小節」的觀念有很深的關系。比如劉備在長坂坡之戰中的表現,就很好地詮釋了這一點。
長坂坡之戰中,劉備為了逃命,拋棄了自己的妻子和子女,導致她們失散在亂軍之中。
俗話說得好,虎毒不食子,劉備的這種做法在普通人眼中看來,顯然和「仁德」二字沾不上任何關系。
可劉備畢竟不是普通人,他好歹也是一方梟雄,所作所為自然不可能以常理度之。
因此,陳壽在《三國志》中對劉備此舉大加贊譽,認為其頗有「高祖之風」。
「高祖」是誰?高祖就是劉邦,因為當年劉邦在爭霸天下的過程中,也干過相同的事情。
在彭城之戰中,劉邦的56萬諸侯聯軍被項羽的3萬鐵騎擊潰,劉邦趕緊讓夏侯嬰駕車載著他逃竄,途中遇到了自己的一對兒女——漢惠帝劉盈和魯元公主。
當時拉車的馬已經很疲憊了,后面項羽的騎兵又在緊追不舍,眼看著就要被敵軍追上,劉邦數次將兒子和女兒踢下馬車,每一次都是夏侯嬰將孩子重新抱上車。
劉邦暗中惱怒,很想殺掉夏侯嬰獨自逃命,可因為自己駕車技術不嫻熟,殺了夏侯嬰就沒人駕車了,所以只好作罷。
幸運的是,在夏侯嬰高超的駕車技術下,劉邦最終還是逃出生天。但是劉邦這種在危難時拋棄兒女的做法,也成為他人生中最不光彩的經歷之一。
從一個父親的角度來說,劉邦和劉備這樣的做法實在與「仁德」二字沾不上半點關系。而且劉備與劉邦一樣,拋妻棄子的事情也并非是第一次做。
劉邦當年攻克洛陽的時候,屬下將領就勸他趕緊將居住在附近的家人接過來,免得落入了項羽手中成為人質。
可劉邦當時剛剛攻入大城只顧得享樂,全然忘記了這件事,導致呂雉和劉太公成為了項羽的俘虜。
後來項羽果然用劉太公威脅劉邦,若是劉邦不投降的話,就把他老爹煮來喝湯。
項羽顯然輕視了劉邦的無賴程度,劉邦這樣的人又怎麼可能會在乎這些呢?
面對項羽的威脅,劉邦非但不以為意,反而笑著說:「我與霸王昔日曾結為兄弟,我爹就是你爹,你要真打算煮了你爹,我沒有任何意見,只是別忘了分我一碗湯就行。」
項羽威脅劉邦不成,反倒被氣得半死,于是在項伯的勸說下,後來釋放了呂雉和劉太公。
在古人眼中看來,「成大事者不拘小節」似乎是一種美德,即便劉邦、劉備為此傷害自己的家人,古人也都不以為意。
比如劉備,他的嫡長子其實并非是劉禪,早年間劉備也曾娶妻生子,可是後來在徐州戰敗時,他扔下了原配妻子和兒子自己逃命,導致兩人失散在了亂軍之中再也沒有找到。
後來在長坂坡之戰時,劉備又再一次拋妻棄子自己逃命,好在孤膽英雄趙子龍將劉禪營救了回來。
然而,劉備為了籠絡人心,居然差點把劉禪給當場摔死。
雖然此舉讓劉備贏得了趙子龍和其他將領的忠心,但是作為一個父親來說,他這樣的做法恐怕絲毫沒有半點仁慈之心。
而且,長坂坡之戰中丟失的可并非是劉禪一個,還有劉備的兩個女兒也被他丟下了,可劉備卻從來不提這件事。
長坂坡之戰中,追殺劉備的主力是曹純率領的虎豹騎,雖然沒能捉住劉備、劉禪兩父子,可是卻捉住了劉備的兩個女兒。
曹純捉到劉備的兩個女兒之后,趕緊將其獻給了曹操,而曹操也認為兩女奇貨可居,打算以此來要挾劉備。
可劉備與劉邦一個樣,全然不吃曹操這套,反而對外聲稱兩個女兒早就在亂軍之中被曹兵殺害了。
曹操見劉備不吃這套,于是就將兩女賜給了曹純。
可曹純的年紀已經很大了,他只比劉備小9歲,年齡上做兩女的父親都夠了。好在曹純生性正直,并沒有為難劉備的兩個女兒,而是將其養在了府中充當歌姬。
曹純去世后,劉備的兩個女兒也下落不明,推測極有可能落入了曹丕手中,結局恐怕不怎麼美妙。
其實,像劉邦、劉備這樣志在爭霸天下的人物,其個人的得失成敗早已與屬下捆綁在一起,故而在處理家事時顯得特別冷酷無情,一切以大局為重。
俗話說得好,一旦兒女情長,必定就英雄氣短,更何談爭霸天下?對于古代這些梟雄人物來說,其行為還是不能以常理度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