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趣闻历史
揭秘三國
金庸武俠传
历代皇帝
野史分享
史料记载
全部
    
劉禪投降后寫下3字,司馬昭放棄殺他,百官不解,司馬昭:倒著讀
2023/05/27

「此間樂,不思蜀也」是劉備之子劉禪所說的傳世名言,之后演變為成語——樂不思蜀,也許正是因為他這種隨遇而安的性格,相較于許多其他的亡國之君,劉禪的晚年可以說是過得相當滋潤。

其實,以司馬昭多疑的性格,即便劉禪投降于他,為了斬草除根,他也不會輕易放過劉禪, 但劉禪卻用三個字,讓司馬昭最終放他一馬,讓人不由得想,也許他并不是人們印象中的那麼愚鈍。

碌碌無為,野心勃勃

如果要用兩個詞來分別形容劉禪和司馬昭,那大概是 碌碌無為劉阿斗,野心勃勃司馬昭。

一個生來便是王位繼承人,卻不爭不搶,平平無奇;另一個則是將權二代變成了地下君王,步步為營,最終權傾朝野。

劉禪,生于公元207年,因其母懷有身孕時曾夢到北斗七星,故小名阿斗, 是歷史上著名的「扶不起的劉阿斗」,他的出名既不是出于才華過人,也不是因為武功高強,而是「帶不動」。

劉禪尚在襁褓中,便幾度遭遇危險,若非趙云和張飛的及時解救,可能早已一命嗚呼,直到父親劉備稱王,才得以安定下來,此時他已經13歲了。

2年后,蜀漢建立,他成為了皇太子,諸葛亮為其授課,教導其學業,但對于15歲的劉禪而言,或許是因為已經錯過了最好的學習年齡,他在學業上的進展并不順利。

然而還沒等他適應皇太子的生活,劉備在公元223年過世,享年63歲,倉促之下,劉禪登基為帝,這一年他剛滿17歲,尚且還是個懵懵懂懂的少年郎。

所幸有諸葛武侯在旁輔佐,事無巨細的為他打點,對內平定叛亂,對外修好吳國,穩定蜀國情勢。 足足11年,劉禪仿佛甩手掌柜,一切問題都有諸葛亮為其解決,他只需要安坐宮中即可。

因此, 在劉禪人生的前27年中,先是父親劉備,后是老師諸葛亮,他被保護的太好,像朵溫室里的花,不曾經歷過風雪的打磨,從始至終渾渾噩噩的走在別人為他鋪好的道路上,不曾自己做過什麼決定。

他的成長經歷,養成了他隨波逐流、得過且過的心態,在那個年代,驚才絕艷的人物太多,文有諸葛亮,武有張飛、趙云, 本就文不成、武不就的他,與其他人一比,就顯的更為平庸了。

反觀 司馬昭,生于公元211年,是魏國權臣司馬懿的次子,比劉禪還小上幾歲,卻常年隨父出征,戰功累累。

魏明帝曹叡死后,司馬昭的父親司馬懿在與曹爽的政治斗爭中獲得了最終的勝利,此后魏國的大權便落入了司馬家族手中。司馬懿死后,權力移至司馬昭的哥哥司馬師。

可惜沒過多久,哥哥病逝了,司馬昭便自然而然的 接過了魏國的軍政大權,自此大權在握,有句話叫「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可見其野心之大,已經到了世人皆知的程度。

因此,在攻占蜀國時, 雖然當時的魏國君王是曹奐,但實際的掌權者卻是司馬昭,一國之君劉禪的生死全憑司馬昭的一句話,真是可悲亦可嘆。

樂不思蜀,安享晚年

公元263年,劉禪率蜀國一干大臣投降于魏國,此時的他已經56歲了,年過半百,被安置于洛陽,但司馬昭多疑,始終擔心投降一事有詐,暗中布置了不少眼線。

司馬昭曾試探過劉禪,問他是否思念故國,劉禪以一句「此間樂,不思蜀也」回復。

劉禪雖然資質不高,但畢竟在帝位上坐了四十余年,耳濡目染之下多少是有所長進的,他深知這也無法打消司馬昭的疑慮,即便已經投降了,司馬昭也未必會放過他。

于是, 他為自己的宅子起名「中山寨」,并特意制作了一塊牌匾,掛在宅子外面,司馬昭看到后,撤回了布置的眼線,從此不再監視劉禪的一舉一動。

文武百官們不明白司馬昭此舉是何用意,甚至以為他這是以退為進,想要試探劉禪是否有陰謀,但之后的一段時間都無事發生,不解的官員便旁敲側擊的詢問司馬昭個中緣由。

司馬昭沒有多做解釋,只是讓手下的官員將「中山寨」倒過來念,官員們恍然大悟,因為「中山寨」倒過來便是「寨山中」,諧音「在山中」。

劉禪這是在隱晦的向司馬昭傳達自己不欲與其為敵,只愿余生在山中安穩度日的想法。

此后8年間,雖然仍然有許多魏國的大臣不死心的向司馬昭上奏,希望除掉劉禪,以絕后患,司馬昭都不予理會,而 劉禪也始終安分守己,偏居一隅,得以頤養天年,直至公元271年病逝。

回顧劉禪和司馬昭的一生,可以看出,他們是截然不同的兩類人,一個隨波逐流,得過且過,無欲無求;而另一個目標明確,追權逐利,獨攬大權。

他們的選擇不存在對錯,只是目的不同,性格不同,處事方式不同,所以最后的結果也不同罷了。

對于劉禪的選擇,也許很多人都會覺得他懦弱無能,但 結合當時的情勢,他的決定也許便是最好的選擇。

至少他的投降,保全了大量將士和百姓的性命,若是真的舉全國之力對抗魏國,就兩國軍事實力來看,獲勝的幾率亦是微乎其微,而落敗后的結局可能會更為凄慘。

他本就不適合成為一國之君, 「中山寨」三個字或許不僅是為了保全性命,也是他心中最真實的想法,一國之君這樣的重任他無力負擔,也不想負擔。

在劉禪心中,或許還有那麼一些感謝司馬昭,使他得以卸下了這份原本無法逃避的責任。因此投降后,他才會寫下「中山寨」這三個字來表明他的態度,最終得以安享晚年,也許這便是最好的結局了吧。

古人為什麼都不吃貓肉?李時珍早已在《本草綱目》中給出答案
2023/05/30
古代的丐幫有多可怕?別被武俠小說騙了,看看真實的丐幫是啥樣?
2023/05/30
「寒門子弟」在古代屬于啥階級?別被騙了,是你我高攀不起的存在
2023/05/30
秦始皇49歲而亡的背后,只是因為他吃「元水」,難怪史書不好記載
2023/05/30
古代青樓除了女性還有「男妓」?他們的一生,或許比你想象的悲慘
2023/05/30
如果你是這個姓氏,可能不是炎黃子孫,而是波斯人的后裔
2023/05/30
民間故事:男子假裝醉酒,對妻子霸王硬上弓,妻子說:你膽子太小了
2023/05/30
民間故事:徒弟哭喪,半夜打開棺材說:活該你去死,以后師母是我的
2023/05/30
民間故事:妻子探親回家,見丫鬟穿著肚兜,丈夫:別著急,聽我解釋
2023/05/30
胤礽:1歲封太子,20歲替父處理朝政,并非無能卻兩次被廢,為何?
2023/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