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七分天下,各類能人異士層出不窮。百家爭鳴,各類文化齊聚一堂。其中鬼谷子的四個徒弟對整個天下的形勢都影響頗深。而最有意思的是,師兄弟的關系多不和睦。
比如說蘇秦和張儀,再比如說,孫臏和龐涓。我們都知道孫臏和龐涓同為鬼谷子的徒弟,那作為師兄的龐涓為何要挖去師弟的膝蓋骨?孫臏又是如何報復回去的呢?
孫臏原名孫伯靈,著有《孫臏兵法》,然后是寫了《孫子兵法》的孫武的孫子。家學淵源,孫臏在軍事方面的才能很是突出。于是,就拜入鬼谷子名下去學習兵法。
當時的同窗還有龐涓。倆人在同窗時期是一起學習的,都是天賦型人才,彼此自然是惺惺相惜。所以他們在學堂的關系可以說是非常要好的。當時龐涓比孫臏先一步畢業。
龐涓剛畢業就將目光投向了魏國,當時的魏國經歷了李悝變法,國富民強,軍事力量在七國直接排第一。
把隔壁的秦國打的是潰不成軍。除了秦國之外,楚國這個面積最大的國家,也被魏國給欺負的離開了中原。
而且魏國雖然是三家分晉,領土不大。但地理位置是真好。當時趙國分到的土地最大,韓國分到的最少,但這兩家土地都貧瘠,不像魏國土地肥沃。
而且魏國還有鹵鹽,所以七國之中,除了靠海的齊國,就只有他家有鹽,所以,這兩家的經濟,傲視群雄,直接秒了另外五家。
所以戰國初期,最可能一統天下的國家就是魏國。龐涓身為魏國人本身也有才干,于是就成為了魏國的將軍。
魏國當時由于變法,對于人才是非常重視的,鬼谷子也是聲名在外,而龐涓和孫臏作為鬼谷子的高徒,自然也是備受魏國關注。
龐涓是當橄欖枝拋過來之后就立馬接了,而孫臏則認為自己還需要再學習一段時間。 而龐涓在魏國也是迅速地展露頭角,利用秦國內政混亂,迅速占領了河西之地。
之后更是連占楚國三座城池,自此,龐涓在魏國算是站穩了腳跟。
而正在這時,自己的師弟孫臏也畢業了。要知道,在學校的時候,孫臏是處處壓他一頭,如今自己在魏國混得風生水起,孫臏出山,那自己豈不是要重新屈居人下,龐涓自然是不甘心的,于是就想出了一個計策。
他立刻寫了封信給孫臏,邀請他來魏國。 孫臏看到信后,直接選擇來投奔龐涓,他們兩個是同門,又都是軍事方面突出的人才,共事的話,一定能將魏國發展的更好。
于是,孫臏就收拾好行囊下山了。
但是孫臏沒想到等來的不是魏王的召見,而是師兄的囚禁。
龐涓怕孫臏威脅到自己的地位,于是直接對孫臏實行了「臏刑」,還給他的臉上刺了字。
孫臏大恨,卻沒有辦法。于是發誓,一定要報仇雪恨,為了記住這奇恥大辱,孫臏更是改了名字,將「臏刑」中的臏起做名字。
龐涓自此總算是安心了,他沒有選擇殺了孫臏,因為孫臏的前途已經盡毀。孫臏沒了膝蓋骨,不利于行,就沒辦法行兵打仗。
更何況,春秋戰國時期,各國對殘障人都不友好,更別提重用了。
而孫臏也在努力的想出路,自己這個樣子,能接受的國家肯定不多。魏國是一個,但是龐涓在魏國有權有勢,自己不能待。
秦國民風尚未開化,可能會接受自己,但也正因為民風未開化,所以行事很沒規矩,說不準會是個啥結果。
那麼就只剩下齊國了,齊國在鄒忌諷齊王納諫之后,可謂是積極納諫。整個社會都比較開明,更是不拘一格降人才。
再有一點,自己本身也是齊國人,自然要更有機會。于是孫臏就聯系到了齊國的使臣。
齊國的使臣見他確實有大才,而且看他如此境況下,還積極出仕,甚為驚奇。就幫他逃回了齊國。
孫臏回到齊國后就跟著齊國的大將軍田忌,田忌禮賢下士,重視人才,對孫臏特別欣賞。
孫臏也是投桃報李,幫田忌賽馬,給他賺了不菲的收入。此事也讓田忌看到了孫臏的能力。于是對他大加提拔。
魏國作為當時的第一大國,對中原是勢在必得。魏、趙、韓三家分晉,最初關系非常不錯。不過到了魏武侯時,事情的發展就脫離了控制。
魏武侯為了些利益,把寶押在了趙國的奪嫡之戰上,結果押錯了寶。
趙國的趙敬候一上位,就對上了這個給他添堵的魏武侯。之后開始頻繁的找魏國麻煩,兩家的關系也出現了裂縫。
天道好輪回,魏武侯的兩個兒子也開始奪嫡之戰,這下趙國和韓國聯合,一人扶持一個,直接把魏國搞分裂了。
最后,魏惠王快刀斬亂麻,收拾了那倆兄弟,統一了魏國。之后,就把矛頭指向了趙、韓兩國。
然后,趙韓聯盟和魏國杠上了,時不時就要打一場。魏國雖然是勝利國,但老這樣打,也很損耗國力。于是,魏國一不做二不休,準備把趙韓給滅了。
為了防止其他國家背刺,魏王找了秦孝公、韓昭候和齊威王,達成了協議,那就是只許觀戰,不許下場。三國國君也是爽快,都答應了。
魏惠王這次放心了,就讓龐涓帶兵去攻打趙國,龐涓也是厲害,直接打到了趙國的國都邯鄲。
這下齊威王坐不住了,你要是只是打仗那還好,你竟然是沖著滅國去的。要是讓魏國把趙國滅了,那以后魏國一家獨大,不是想滅誰就滅誰了。
于是齊威王果斷背棄了誓言,派田忌和孫臏去幫忙。孫臏對魏國和龐涓都甚是了解,就提出了「圍魏救趙」這個方法。
而這段戰爭也有詳細的記錄,山東出土的竹簡,讓我們對這場戰爭有了更深的認識,也借此了解了孫臏。
關于歷史上的孫臏,評價多數是正向的,而他就是一個受害者崛起,成功報仇的代表。但是出土的竹簡卻披露了更多的信息。
孫臏他是一個軍事家,而軍事家就沒有婦人之仁,良善的。慈不掌兵,孫臏當然也不例外。
田忌本來是想直接迎戰,但是孫臏卻阻止了他。當時魏國的所有精兵傾巢而出,國內兵力空虛。
如果去趙國迎戰,勢必會對上魏國主力,不如直接攻打魏國,然后在交通要道設下埋伏,等魏國軍隊班師自救,還能打魏國一個措手不及。
田忌聽了此話覺得甚好,但是孫臏的主要目的可不是真的攻打大梁,孫臏的真實目的是為了伏擊龐涓。
當時的趙國其實已經投降了,所以趙國并沒有得救。于是,孫臏問田忌和齊威王要了一份名單,那份名單里是齊國最不會領兵打仗的人。
孫臏選了最不會打仗的兩個將領去攻打平陵,作為先鋒那倆將領帶著兩萬人就上了,結果當然是失敗了。
龐涓聽說孫臏在攻打平陵,整個人又驚又怒。沒想到都那樣了,孫臏還能出仕領兵。
而且,齊國軍隊直接戰敗, 龐涓心想這齊國軍隊真是不堪一擊,一邊又得知了孫臏在齊國被任用,瞬間上頭了,不管不顧的率著一部分軍隊就去追殺孫臏他們了。
與此同時,魏惠王也是火冒三丈,齊威王出爾反爾,戰前明明說好了壁上觀花,如今卻公然毀約。
于是,倆人都上頭了。龐涓直接追了過去,孫臏見龐涓果然上當,于是直接誘敵深入。龐涓以為自己把孫臏打的節節敗退,殊不知這一切都是孫臏的計謀。
到了桂陵,孫臏他們做好了伏擊,龐涓沒有任何準備,直接被生擒了。
這就是著名的桂陵之戰,這場戰役也使魏國由盛轉衰。
在此之前,魏國的軍隊經過吳起的改良,成立了魏武卒,可謂是所向披靡,鮮有敗績。如今卻是大敗于齊,龐涓更是被生擒,最后狼狽逃脫。
整個七國的局勢開始發生轉變,魏國一家獨大的情況被打破,而在這次圍魏救趙中,韓昭侯雖然沒像齊國一樣大張旗鼓,但選擇了救趙國。
比起魏國,趙、韓兩家的關系一直是更為親近。這次救趙也讓韓昭侯發現了申不害這個人才。
魏國的祖訓雖然是招攬人才,但是怎麼說呢,魏國也沒少幫別國造就人才。
比如說,大秦名相商鞅,後來主張連橫的張儀。只能說是離譜。而申不害這個名相上位之后,韓國也是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在魏國戰敗的第二年就攻打了被魏保護的周天子。
這下魏國更是生氣,誰都想跑到他頭上去作威作福。之后,韓國更是隱隱威脅到了魏國,魏惠王忍無可忍,于是果斷出兵去攻打韓國。
這次也提前和秦孝公、趙成公會晤了一番,但是只能說準備了又沒完全準備。魏國這次依舊是全巢出動,又沒有管自家大梁。
韓國被打的喘不上氣,于是就去找了齊國求救。齊威王一直推崇的是制約均衡之術,就是中原地區這四個國家,誰都不能太強,誰都不能被滅,就是要維持原狀,四家相互制衡。
如今看到魏國下死手,也是犯了忌諱。
齊威王果斷的派出田忌和孫臏,讓二人去營救。
但是孫臏卻拒絕立刻發兵,韓魏此刻正打的如火如荼,我們完全可以等韓魏打完之后再出兵,屆時,魏兵剛和韓國打過一仗,肯定是精疲力盡,到時我們再出兵。
之后,齊威王就告訴韓昭候,自己已經決定出兵相救。韓昭侯聽到消息后,也不想著投降了,果斷和魏國杠了起來。
在之后的五次戰役中,韓國屢戰屢敗,而齊威王的援救卻遲遲未來。這下韓國有點崩不住了,緊急送信,繼續求助。
孫臏見確實不能再拖下去了,于是,故技重施,圍魏救韓。
魏惠王怒火中燒,一而再再而三的搞事情,讓魏惠王對齊威王的怒氣達到了巔峰,直接放下了這大好的局面,不顧軍隊的疲勞,轉頭攻打齊國去了。
只能說不要讓憤怒支配了自己,憤怒摧毀理智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這次直接讓太子申和龐涓舉全國之力去和齊國打。
而和龐涓對戰的依舊是有著深仇大怨,對他知之頗深的孫臏。孫臏也是萬變不離其宗,再次利用龐涓的憤怒,誘敵深入。
有什麼樣的老闆就有什麼樣的員工,這倆人老是容易上頭,還老不長記性。
龐涓再次上當,孫臏用的減灶法,讓龐涓誤以為齊國糧草不足,士兵食不果腹,然后逃跑了。只能說,齊國怎麼可能缺錢,齊國可是經濟最好的,還壓了魏國一頭呢。
但是當時的龐涓太過上頭,還以為自己抓到了對方的小辮子,直接出動騎兵追了上去,孫臏則是在馬陵埋伏了一萬名弓箭手,并在一大樹上寫了「龐涓死于此樹。」
龐涓率騎兵追了過來,見有布條,就拿起火把查看,霎時間,齊軍萬箭齊發,直接把魏軍打了個措手不及。
這次的戰爭失敗,龐涓直接羞憤自盡。而魏國也走向了衰敗。魏國的太子申被齊國俘虜,魏國的精英魏武卒也是損失慘重。
之后,秦、齊、趙三國圍攻魏國,魏國除了失去了河西之地,還失去了交通要塞函谷關。
函谷關連接東西要道,更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秦之前,因為函谷關被鎖的出不去, 得到函谷關之后,七國的局勢可謂是發生了逆轉,此后不再是六國牽制秦國,而是秦國牽制六國。
這場戰爭影響巨大,意義深遠。此戰之后,秦國崛起。六國之后日日提防秦國的入侵,之后也是陸續亡于秦。
孫臏花費十幾年,終于完成了這場復仇。雖然孫臏是為了自己的國家而戰,但是卻不是什麼仁和的人,在桂陵之戰中,為了誘敵深入,直接讓兩萬人去送死。
而在之后的戰爭中,對結盟國家也多有算計,冷眼旁觀韓國的苦苦掙扎。
孫臏的軍事才能確實耀眼,但是用兵之道過于陰狠。兩萬兵力,眼都不眨一下的送了出去。
最后孫臏的結局也是一個迷,有說是被齊威王處死了,有說他隨田忌去了楚國,還有說隱居山林,最后的結果我們不得而知。
龐涓心胸狹隘,暴躁易怒,最后結局凄慘。孫臏雖有大才,但也頗為陰狠。齊威王和魏惠王只能看見眼前的一畝三分地。
于是,造成了猛虎下山,相繼亡國的結局。生活中還是要沉著冷靜,目光長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