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想當年,秦始皇(公元前259年——210年)指揮威武霸氣的秦軍,用9年時間統一江山后,認為自己功高蓋世,應該給后人留下一些耀眼的東西,好讓自己與歷史長存。于是,在生命的最后10多年,秦始皇并沒有閑著,他又開始大興土木,萬里長城、秦始皇陵、阿房宮、秦直道、靈渠等建筑,都是他的野心勃勃的實物見證,每一項工程都是空前絕后的偉大藝術。
秦始皇在地上的生活有何等豪華,他在地下的生活就有多麼奢侈。因為在秦始皇看來,人死后要去另一個世界,作為死后居住的場所——陵墓,必須建造得高大上,方可安放自己的宏愿。
所以,從公元前247年開始,也就是秦始皇在13歲剛加冕秦王時,他就謀劃著給自己建造一座恢宏大氣、富麗堂皇的陵墓。
陵、墓、墳、冢都是下葬逝者遺體的建筑,下葬平民的稱作墳,下葬有一定名望和身份之人的稱作墓,冢用來埋葬諸侯將相等身份地位較高的人,或者埋葬他們的遺物,陵則是專門用來埋葬帝王,為了彰顯帝王的身份,所以建造得非常氣派。
秦始皇陵的總設計師是宰相李斯,少府令章邯作為監工,他們從全國各地征集來近80萬勞工,耗時39年,直到公元前208年才竣工。
實際上,這項工程太龐大了,秦始皇在公元前210年駕崩時,陵墓還沒有完全修好,他的兒子胡亥又接著修建1年多,總算給父皇建好了安身之地。
修建好的秦始皇陵坐落在如今的陜西西安市東郊臨潼區的驪山腳下,分為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精華全在地下。陵墓南靠驪山,北依渭河,西邊是灞河,東邊也有一條小河,東、西、北三面有水環繞,南邊有驪山做靠山,真正達到了秦始皇所希望的 「依山環水」的地理特征,是名副其實的風水寶地,可見,秦始皇當初給陵墓選址時費了不少心思。
從全球范圍來看,秦始皇陵被譽為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結構最奇特、內涵最豐富的帝王陵墓之一,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藝術智慧的完美體現。
據考古學家推算,秦始皇陵占地總面積達到56.3平方公里,現代標準足球場的面積不過是7140平方公尺,為0.007平方公里,換算下來,7800多個標準足球場的面積才抵得上一個秦始皇陵的總面積,絕對是一個讓人目瞪口呆的體量。
當然,秦始皇陵的中心位置——地宮,也就是放置棺槨與陪葬物的地方,面積遠遠沒有這麼大,但也不小。考古發現,地宮面積大約為18萬平方公尺,也有25個足球場那麼大。
地下部分除過地宮之外,還有內城、外城和外城以外,據說,秦始皇給自己建造陵墓,模仿了都城咸陽的建筑布局,他雖然去世了,卻在地下享受著都城的生活。
秦始皇陵的地下部分建好后,在上面覆蓋了一層厚厚的封土,經過日積月累,如今的封土層高度達到了80多米,足足有30層樓那麼高,看起來十分壯觀,遠遠看去,分明是一座山。
這座山曾經吸引了歷朝歷代許多人對其虎視眈眈,想把它挖開實現發財夢,但由于受技術上的限制,歷經2000多年,秦始皇陵的主體部分依然完好無損。
一代帝王秦始皇傳記¥36購買
兵馬俑是秦始皇陵里邊的陪葬品,于1974年3月被初次發現,僅僅發現這些陪葬品就震驚了全世界,很快被列為 「世界第八大奇跡」,吸引了不計其數的國內外游客前來瞻仰。
想象一下,如果把秦始皇陵全部打開,里邊的寶貝肯定更震撼,更讓人不可思議。
但是,即使到了科技如此發達的現代,人們面對秦始皇陵也是一籌莫展,只能繼續等待下去。
秦始皇陵到底有多麼復雜,為何遲遲不能打開?可以說,受到了四方面因素的制約,分別是:技術、財力、人才、政策。
司馬遷《史記》里談到秦始皇陵中的布局時,寫道: 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為了達到「永生」的目的,以及防止他人盜墓,秦始皇用大量水銀在墓室里制造了江河湖海的景象,并且設計了許多機關。
墓室是一個封閉空間,經過數千年時光,墓室內的物質跟氧氣發生了反應,把里邊的氧氣消耗殆盡,讓墓室內變成為一個無氧空間。并且,水銀有毒性,容易揮發成水銀蒸汽,彌漫在墓室內。
所以,秦始皇陵的墓室里不但無氧,并且有毒,任何人都難以接近。
更重要的是,在無氧空間內存放數千年的文物,如果出土來到地上,立馬會發生氧化,瞬間灰飛煙滅,變成一堆廢物。
怎樣防止文物瞬間氧化,是全球考古學界到目前還沒有很好解決的問題。雖然現在考古界用上了比較先進的「抗氧化技術」,可以較好地保護一些體積不大的文物,但是,秦始皇陵里邊的文物不僅數量很多而且體積龐大,怎樣保護這些國寶級文物,讓它們萬無一失?這個問題到目前還沒有解決,所以不宜開挖。
況且,陵墓里邊最深處達到了100米,而現在絕大部分捷運軌道的深度不過在10——30米之間。要開掘秦始皇陵,挖到100米深,勢必要掏空地下許多地方,若設計不合理,操作不得當,很容易發生坍塌。如何防止塌塌也是一大難題。
秦始皇陵的封土層如同一座80米高的小山,要開挖必須移走這座小山,有人把封土層看作圓錐體,大概計算了一下,足足有16億立方米的土,僅僅挖掉這些土并把它運走,讓許多台挖掘機、推土機、運輸車日夜不停地工作,大約需要1000億元支付費用。
在正式開挖前,為了防止雨淋日曬,需要搭建一個面積為56.3平方公里的保護頂棚,長度和寬度分別是7公里和8公里多一點,跟秦始皇陵占地總面積的大小相當。
如果以「蘇通斜拉大橋」上邊的保護頂棚為例,可以計算出所需費用。
蘇通斜拉大橋長度為32.4公里,寬度為35米,等于0.035公里,總投資為64.5億元,其中,搭建保護頂棚的費用為整座橋建造費的三分之一,為21.5億元。
可以算一筆賬,32.4x0.035=1.134,56.3÷1.134≈49.65,49.65x21.5≈1067,也就是說,光是搭建秦始皇陵的保護頂棚,就需要1067億元,同樣是一個天文數字。
當然,還有挖走陵墓里邊土層的費用,建造水銀隔絕層的費用,支付數以千計的考古工作人員的工資,所有這些費用加起來,簡直是無底洞,以目前的財力很難實現。
況且,考古工作是一項十分艱辛而漫長的工作,秦始皇陵的面積非常龐大,要開挖除過要投入大量資金之外,考古的時間成本,也消耗不起。
有人參照「秦公一號大墓」和「兵馬俑一號坑」的考古時間,大概計算了一下,要完成秦始皇陵的考古工作,至少需要消耗160年。
一個人從25歲開始參加秦始皇陵的考古工作,到他去世,甚至他的兒子接著干到去世,兩代人齊心協力也未必能完成這項工作。
考古人員需要常年在荒郊野外進行工作,并且,這項工作稍顯枯燥乏味,隨著現代社會各行各業高速發展,很少有人再學習考古專業,導致目前的考古人才出現了青黃不接的局面。
今年7月,湖南大學聯考女孩鐘芳蓉獲得了文科第四名的好成績,自小喜歡歷史和文物的她,在填寫志愿時,她毫不猶豫選擇了北大考古專業。
她這個決定招來了周圍人的非議,人們認為她有這麼好的資質,報考考古專業是對自己人生的不負責任。
因為在大多數人看來,考古工作者不但工作環境艱苦,而且工資不高,一個女孩子家為啥要那麼任性呢?
可見,當今社會很現實,人們在擇業時也很現實,學子們擠破頭涌向熱門專業,而一些冷門專業越來越冷,導致人才儲備越來越少,最終影響了行業的發展。
20世紀50年代中期,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的郭沫若先生,主持發掘了「明定陵」,明定陵是明神宗朱翊鈞的陵墓,出土了3000多件文物,其中絲織品占了一半以上。由于受當時落后的考古技術和保存方法的制約,導致大量文物出土后發生了嚴重的碳化現象,最終無法修復,造成了無法彌補的損失。
經歷這次教訓,上級領導作出批示: 今后不再主動發掘帝王陵墓,50年不變,100年不動搖。
正是這個批示保護了許多陵墓沒有被隨意挖掘開來,讓古人的智慧結晶依然完好地安放在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