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年輕人想要出人頭地并不容易,尤其是沒有顯赫家室的寒門子弟,唯有寒窗苦讀,期望能一朝金榜題名。古代社會大多崇尚文人,身上有功名的文人地位會比一般人更高,如果得中三甲,那更是光耀門楣,而且還可以入朝為官,從此平步青云。所以很多窮人寧可不出去工作,忍受貧寒,就是為了專心讀書,等待高中的一天。
想要高中并非易事,每隔三年才有一次機會,大多數的學子都是炮灰,每次都只是陪跑,有些人甚至到了幾十歲了還沒考上,有些人甚至考到瘋癲。想要中狀元需要經過一道道的關卡,要經過院試、鄉試、會試、殿試等程序,只有層層通關,才能最終進入前三甲。而殿試就會分出三甲人選,其中一甲就是狀元、榜眼和探花,也就是科舉的最終目標。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讀書人參加考試,能夠進入三甲已屬不易,想要成為狀元那更是難上加難。狀元之所以是讀書人的終極目標,肯定有其原因,最起碼可以入朝為官,那到底能做多大的官,享受哪些特權呢?
狀元相當于現在的全國大學聯考第一名,意味著學問冠絕當年的讀書人之首,而且還得到了皇帝的欽點,前途肯定是一片光明。很多的電視劇里都會有成為狀元之后,被高官看中入贅為胥的場面,有些狀元甚至還會被公主看中,直接成為駙馬,從此成為人生贏家。
除此之外,狀元、榜眼和探花都可以直接進入翰林院成為儲備干部,雖然翰林院的職位只是六七品的閑職,也撈不到什麼油水,但是卻和皇帝離得很近,更容易讓皇帝看到你的才能,從而得到更多提拔的機會。等到實習期滿之后會分到各個部門或者外派為官,官運好的話可以進入核心管理層或者成為一方大佬,官運不好的話也可能平平無奇。而不管是留任還是外派,狀元總是機會最多的那個,誰讓他是第一名呢,有好的機會自然會先留給他。
狀元的起步比其他人要高,選擇和機會也更多,那就意味著可以比別人少奮斗幾年甚至幾十年,而這就是狀元的優勢所在。比如乾隆二年的狀元于敏中,他的能力出眾,因此仕途十分順暢,幾乎沒什麼波折,從翰林院修撰開始到兵部侍郎,才花了十七年的時間。而同一時期的進士周煌就不一樣了,從庶吉士到同樣的二品官員,他兜兜轉轉經歷了三十年之久,期間還經歷了很多的波折,讓他飽受經霜。
由此可見,狀元和進士的差距有多大,就如同985、211學校出來的學生和普通高校出來的畢業生,找工作的過程中會有很明顯的差距。待遇好的工作要求也更高,雖然學歷和能力都很重要,但不得不承認學歷是門檻,只有踏進了門檻才能發揮自己的能力。不然縱有一身本事也沒機會得到施展,想要施展才能,就需要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努力和時間。
當然,每個人的品行、才能和運勢都不一樣,就算成為了狀元也不一定說明可以平步青云,以后的仕途誰都說不好,要看自己的能力。歷史上的狀元大多都混得不錯,進入內閣甚至成為一朝宰相的不在少數,畢竟有了狀元的名頭在,只要不做錯事,腳踏實地當官,基本就會正常得到升遷,然后年紀到了就可以退休榮歸故里。但也有混得差的,可能到死都只是個閑職,甚至可能還會因為犯錯而受到降職。最終的成就跟自己的付出有關系,也不能因為有了狀元這頭銜而驕傲自滿甚至不思進取,當官也并沒有那麼簡單。
科舉制度的出現,無疑給了寒門學子一個改變命運的機會,只要付出努力就能有所收獲。但現實是殘酷的,狀元的頭銜也許可以給你一個高的起點,享受到更多的特權,但今后的路怎麼走、能有多大的成就,還是得靠自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