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1年,海寧陳家生下一個男孩。雍正得知孩子的生辰,非常高興:「快把他抱來!」養了一段時間后,雍正又把孩子送回了陳家,陳夫人一看,好好的兒子居然變成了女兒。
陳夫人心里一驚,趕忙叫來自家老爺。
陳老爺掀開孩子的褲子一看,果真是變了。他立刻支開下人,把房門關上,對著夫人說道:「這件事情到此為止,你要記得,咱們生的就是個女兒!」
陳夫人也不傻,看見老爺這個架勢,她就明白了一切。接送孩子的,都是雍正貼身的隨從,一堆侍衛護送,怎麼可能中途被調包。
現在這個結果,只能是雍正的授意。
胳膊擰不過大腿,陳家再舍不得兒子,也只能忍了。
不久之后,陳家就聽到消息,雍正新得了第四子。
而這個第四子,就是未來的乾隆皇帝弘歷。
多年后,乾隆穿著龍袍登基,轉頭問大臣們:「朕像漢人麼?」大臣們不敢應答。
是呀,雍正是滿人,乾隆的母親熹妃也是滿人,乾隆怎麼會像漢人呢。要說漢人,那也只能是海寧的陳家才是漢人。
這個故事被記載在《清代外史》中,即雍正「以女換男」調包孩子,是廣為流傳的「乾隆生母之謎」的版本之一。
蔡東藩的《清史演義》以及很多文學小說中,也有類似的橋段。
後來,順著這個版本,人們還找出了許多「乾隆是陳家孩子」的證據。
第一項證據:乾隆六次南巡,四次去了海寧縣,還都住在安瀾園。
我們都知道,乾隆皇帝是最愛游山玩水的,他的六次下江南,有四次去了海寧縣。而且,巧得很,這四次,乾隆都住在了陳家的安瀾園里。
于是,有心人就說,你看,乾隆和陳家的關系不一般吧。
第二項證據:乾隆賜給陳家兩塊匾額。
海寧陳家,有兩塊乾隆皇帝賞賜的牌匾,一塊叫做「愛日堂」,一塊叫做「春暉堂」。
在古代,「日」有父親的意思,愛日就代表孝順父親。
而「春暉」則出自唐朝詩人孟郊的《游子吟》:「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所以,春暉的意思,就是紀念母親的恩情。
這樣兩塊牌匾由乾隆賞賜,肯定是他在表達自己對親生父母的情誼。
第三項證據:陳家高官層出不窮。
根據陳家后人陳其元的描述,整個陳家官運亨通,300年來光宰相就出了三個,當了尚書、侍郎、布政使的更是達到十一人。
此外,要算在科舉里取得功名的進士、貢生、舉人等,數量達到了200多。
這樣的成績,放在哪個大家族都是想也不敢想的。所以,這里面肯定也少不了乾隆的特殊關照。
那乾隆為什麼要特殊關照區區陳家呢?自然是因為這是他的母家。
乍一看,這些證據都很有道理,把乾隆是陳家孩子這件事情說得有鼻子有眼的。
但是,我去翻看了一下相關的史料,發現它們全部站不住腳。
乾隆南巡去海寧縣,那是為了督察一下海塘工程,起到天子駕臨的作用。
而在整個海寧縣,又只有陳家的安瀾園最美,乾隆是個享受慣了的人,不住安瀾園難道要去住普通的客棧麼?
陳家高官層出不窮,并不是從雍正開始的,最早是從康熙、雍正年間開始的。
其中,尤其以康熙年間人數最多。
也就是說,陳家的官運亨通,與乾隆并沒有什麼關系。
至于那兩塊匾額,我只想用一個詞來形容—— 捕風捉影。
雍正是一個以多疑、心狠著稱的人,最是看重血脈,他怎麼可能容忍別人的血脈來染指皇位。
所以,有關「以女換男」的記載,大機率有誤。
乾隆只能是雍正的孩子,不可能是陳家的孩子,她的生母不可能是陳夫人。
既然如此,那乾隆的生母到底是誰呢?
確定乾隆是雍正的血脈后,我們再來看他的生母之謎,大致可以分為兩類。
南方傻妞的說法,出自民國總理熊希齡。
1922年時,熊希齡告訴胡適,自己在熱河聽一位「老宮役」講故事,得知了乾隆的身世。而胡適又把自己從熊希齡那里聽到的,寫進了1922年4月2日的《日記》里。
事情大概是這樣的。
當時正值選秀期間,一個南方「傻大妞」來到熱河討生活。正要啟程的時候,選秀官突然發現秀女缺了一名,怕自己攤上禍事,就直接順手把「傻大妞」塞進去充數了。
有一次還是阿哥的雍正病重,傻大妞剛好是侍女,不怕臟不怕累,非常勤快地把雍正給服侍好了。雍正病好后,就和傻大妞發生了關系。
十個月后,傻大妞在茅屋生下了乾隆。
承德貧女的說法,來自晚清學者王閻運。
他在《湘綺樓集·今烈女傳》中記載,乾隆的生母本來只是承德的一個窮人家的女兒,不小心混進了選秀的隊伍,進了紫禁城,又因陰差陽錯成了妃子。
我認為,這兩種說法,實在是太小看清朝的選秀制度了。
清朝的選秀制度非常嚴格,說是天下大選,但實質上只會從八旗秀女中選擇,而且在挑選時身材、相貌、皮膚、才能等都有很高的標準。
就算是普通百姓家的女兒,基本都沒什麼入選的機會,更不用說隨手抓來的傻妞、貧女。
《嘯亭雜錄》:「按本朝定例,從不揀擇天下女子,惟八旗秀女,三年一選,擇其幽嫻貞靜者入后宮,及配近支宗室,其余者任其自相匹配。」
而且,每個參選者的祖宗十八代,都會被徹底查清楚,無名無姓的人在進入紫禁城之前,就已經被處置干凈了,根本走不到采選的那個環節。
所以,從制度操作上來看,這兩個民間傳說,實在是沒有什麼可信度。
在清朝的記載中,乾隆的生母是熹妃,也是後來的太后。
但是,至于這熹妃是鈕祜祿氏,還是錢氏,又或者是什麼其他的姓氏,我們就不能確定。
在清朝的官方歷史記載中,絕大多數的記載都是熹妃鈕祜祿氏。
世宗憲皇帝(雍正帝)第四子高宗純皇帝(乾隆帝),康熙五十年辛卯八月十三日,孝圣憲皇后紐祜祿氏,凌柱之女,誕生于雍和宮。(乾隆帝)母孝……熹妃,紐祜祿氏,系原任四品典儀官加封一等恩承公凌柱之女。
玉牒,相當于皇室族譜,是最官方、最權威的記載。
這鈕祜祿氏出身不高,父親只是四品典儀,剛嫁給雍正時也只是格格的身份。即便後來生下弘歷,她也沒有得到晉升。
一直到雍正登基后,鈕祜祿氏一躍從格格直接就變成了熹妃。
這樣的經歷,平平無奇,沒有后宮爭斗的場面,和《甄嬛傳》《宮鎖心玉》等影視劇出入很大。
後來,乾隆登基,熹妃就成了太后,兩人母慈子孝。
按理來說,這樣的官方記載應該是沒有疏漏的。但偏偏,一位清史學家在翻閱清宮檔案的時候,發生了漏洞。
在一份官方記載中,出現了「熹妃錢氏」。
這份檔案就是《雍正朝漢文諭旨匯編》。
雍正元年二月十四日奉上諭:遵太后圣母諭旨:側福晉年氏封為貴妃,側福晉李氏封為齊妃,格格錢氏封為熹妃,格格宋氏封為格嬪,格格耿氏封為懋嬪。
後來,順著這份檔案,專家又發現了《永憲錄》中也有一樣的記載。
《永憲錄》:雍正元年(1723年)十二月丁卵,午刻,上御太和殿,遣使冊立中宮那拉氏為皇后。詔告天下,恩赦有差。封年氏為貴妃,李氏為齊妃,錢氏為熹妃,宋氏為裕嬪,耿氏為懋嬪。
這下,乾隆的生母就又成了一個謎團。
他到底是錢氏生的,還是鈕祜祿氏生的?
我又翻看了其他史書,綜合考慮之后認為,她們大機率是同一個人,所謂的「錢氏」和「鈕祜祿氏」的差別,應該是抄寫上的筆誤。
第一,雍正不會選一個漢人的兒子繼位。
雍正是親身經歷過九龍奪嫡的人,他非常清楚皇位繼承如果出現爭議,會給兒子們帶來多大的災難。
所以,他在選擇儲君時,必然要保證這個儲君在身世、地位、才能上都沒有大的缺漏。
而當時的清朝,雖然嘴上說著要親漢,但是到了實際任用官員、選擇后妃的時候,還是會優先選擇滿蒙的血脈,至于漢人血脈很難進入最核心的層面。
如果弘歷的生母是漢人錢氏,那這就是他出身上的重大瑕疵。
雍正絕對不會允許這樣的瑕疵出現。
第二,史書上僅在雍正登基元年有過錢氏的記載。
關于「錢氏」的記載,僅僅出現過兩次,還兩次都是關于雍正元年大冊時的記載。而且,《永憲錄》還成書于乾隆年間,是對之前史書的總結。
雍正元年時,弘歷已經十多歲了,肯定清楚自己的生母是誰。
如果他的生母是「錢氏」,是一個與鈕祜祿氏安全不同的人,那麼他登基后肯定會想盡辦法找尋自己的生母。
但是,關于乾隆找尋生母的記載,一絲一毫記載都沒有,就連相關的民間傳說也沒有。
在這種情況下,「錢氏」的存在幾乎成為一個「孤證」。
所以,很大機率,這個記載只是一種筆誤。
乾隆的生母,應當還是鈕祜祿氏熹妃。
當然了,不少影視劇把雍正的后宮呈現得驚心動魄,妃嬪們斗得你死我活、弘歷又差點被害死,還有人不怕死地給雍正戴綠帽子。
我只想說,這應該和真實的雍正后宮一點關系都沒有。
雍正在位13年,平均每天的工作時間達到了十七八個小時,每個月去后宮的次數屈指可數。那些愛情、爭斗的戲碼,雍正根本沒功夫搭理。
另外,雍正最愛的是年羹堯的妹妹年妃,就算要玩點風花雪月的浪漫,也激不起后宮的血雨腥風。
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