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趣闻历史
揭秘三國
金庸武俠传
历代皇帝
野史分享
史料记载
全部
    
1997年明朝忠將遺骨出土,枕骨被砍斷令人動容,百年傳聞得以證實
2023/05/24

明崇禎十七年,起義軍李自成在西安稱帝,俘虜晉王朱求桂,繼而兵分兩路,合擊北京,意圖快刀斬亂麻,攻克京師。

消息傳到北京城后,滿朝震驚。崇禎皇帝更是孤立無援,坐臥難安。

在如此緊張的氣氛下,時任薊遼總督的楊鶴聯與順天巡撫王永吉聯名上疏崇禎皇帝,建議盡快撤離關外四城,獨守山海關,并調回吳三桂守衛京師。

面對這棄地保命之提議,崇禎皇帝一時拿不定主意,故召集幾位心腹大臣商議對策。但是,由于害怕被事后清算,大臣們竟建議先召吳三桂之父回京,再重新商議。

一來二去間,前線部隊寶貴的作戰優勢被白白耽擱,在晉北堅守寧武關的名將周遇吉將軍也孤立無援,隨著一聲巨響,城門被攻破,李自成的農民軍攻入關城。

周遇吉在城中進行了七天的巷戰之后,殉城身亡,起義軍自此暢通無阻,直搗京城...

百年時間眨眼而過,人們在抨擊晚明腐朽統治之余,總不忘嘆息周遇吉將軍的忠肝義膽。

而他的殉城原因,歷來也是爭論不休。

有人說,他是在城破后與起義軍奮戰至最后一刻,被亂箭射死后分尸;也有人說,他是在守城無望時獨自縋繩而下,被起義兵亂刀斬首而死。

直到1997年,后人無意間在山西省寧武縣東郊火車站附近發現周遇吉的陵墓,他的死因之謎才被徹底揭開。

而那段裹挾著黃沙狂風的精忠歷史,也才得以重回世人面前...

·奮勇殺敵的晚明「戰將」

「何不于無事時練膽勇,為異日用,而徒糜廩祿為!」

在晚明官場中,周遇吉是罕見的異類。

晚明朝政昏庸、吏治腐朽、文武百官皆欺上瞞下,就連負責守衛皇城的將領士兵,都是出身官宦、不學無術的「關系戶」。

一眾庸碌之才中,扎扎實實靠著顯赫戰功,從普通士卒升至京營游擊統領的周遇吉,就顯得有些格格不入。

生于明末亂世,空有一腔報國之志的周遇吉,在還未得到重用前,沒少受到周圍同僚的嘲笑與奚落。

但是,面對眾人不懷好意地調侃,生性忠厚耿直的周遇吉,常常會挺身而出,痛斥同僚空拿軍餉、不辦實事的腐敗行徑,并堅守自己的道德底線,他勤懇練兵,不愿松懈分毫。

在他看來,勤練軍務報效祖國,比整日碌碌無為要好得多。只要堅持下去,總會有能夠證明自己實力的機會。

崇禎皇帝繼位后,將太祖朱元璋時期設立的、已成花拳繡腿之流的御林軍重新整編,立原先的四衛營為勇衛營,并任命孫應元、黃得功等大將親自練兵,兵卒改稱「黑頭軍」。

而周遇吉,就是黑頭軍中,數一數二的將領人才。

與當時流于形式的訓兵環境不同,士兵在進入勇衛營后,都要經過嚴苛的篩選考驗,每日在將領們的指揮下操練武功,不得有絲毫懈怠。

在這樣的艱苦訓練下,勇衛營的黑頭軍們便與朝廷的其他兵營拉開了實力差距。

黑頭軍雖其人數不多,巔峰時期也不過萬人,卻屢戰屢勝,成為了當時各路叛軍心中最為忌憚的黑刺。

崇禎九年,滿人皇太極率清兵悍然入侵,從獨石口入關,撕裂明朝軍隊防線后繼續揮兵北上,勢如破竹般接連攻破重鎮,昌平城樓也在明軍戰敗后被毀壞,影響惡劣。

眼見京師岌岌可危,周遇吉不顧自身安危,多次上疏皇帝,請求領命出征,對抗外來勢力。

終于,他的堅持打動了崇禎皇帝,周遇吉得以有機會與兵部尚書張鳳翼一同,帶領軍隊前往對戰。

或許是終于等來證明自己實力的機會,在與清兵的戰事中,周遇吉表現得非常神勇,幾乎形成了碾壓之勢,大滅前者的囂張氣焰。

當時,周遇吉方部隊趕到昌平城時,恰巧與搶奪完財物、正欲離開的清兵部隊迎面相遇。清兵一時間有些招架不住,潰敗而逃。

明朝軍隊首戰告捷后,在昌平城周邊地區,兩方部隊還曾發生過數次激戰。

在周遇吉與張鳳翼的指揮下,明朝軍隊越戰越勇,以摧枯拉朽之勢重創皇太極的清軍,順利完成了清退來犯敵軍、保衛京師的重要任務。

也正是經此一戰,周遇吉杰出的個人才能與遠見卓識終于被朝廷看到,他也因此被連升兩級,封為前鋒營副將,統領7000兵馬,負責圍剿流寇。

自此之后,周遇吉終于有了一展自身抱負的用武之地,在擔任前鋒營副將的幾年時間里,他不懼個人安危,率領部隊出生入死,立下了赫赫戰功。

崇禎十二年,山西鎮總兵許定國因犯罪被處決,周遇吉奉旨前去接任總兵一職。

在趕往赴任的路上,士卒卻突然來報,稱有數萬清兵一路打砸搶掠,在天津楊柳青地區作威作福。

聽聞此消息,向來憎惡清軍蠻橫行為的周遇吉怒不可遏,當即決定,折返回津,會一會這數萬清兵。

從雙方的隊伍體量來看,周遇吉的這個決定并不合時宜。

因為是要前往山西赴任,周遇吉帶領的兵卒不過數千,與對手有著近十倍之差,縱使訓練有素作戰驍勇,周遇吉以少敵多的決定都顯得過于冒險。

但在強烈的愛國熱忱面前,周遇吉還是毅然決然踏入了清兵的主力范圍,勢與其決一死戰。

面對周遇吉的突襲,在入關后幾乎沒遇到過任何阻力的清兵一時間沒有反應過來,眨眼間便被周遇吉砍殺掉數千兵卒,士氣大挫。

待到明白來者何人后,緩過神來的清軍迅速調整狀態,開始了與周遇吉的激戰。

但讓清兵沒有想象到的是,在他們的全力進攻下,剛開始便一眼能及的數千明兵,竟全然沒有戰敗潰退的苗頭。

恰恰與之相反,在數倍于自身的敵軍面前,周遇吉部隊反而越戰越勇,以一夫當關之勢抵擋住了他們的猛烈回擊。

戰斗進行到第三天,縱使擁有近七萬部下,清軍心中也不免沒有了底氣。

再加上有線報稱,明軍的增援就在趕來的路上,左右衡量后,死傷慘重的清軍最終決定不再與周遇吉方纏斗,先行撤退。

這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周遇吉贏得干脆漂亮。

消息傳出后,明朝各將領無不佩服周遇吉的果敢睿智,而他的赫赫戰功,也傳至了農民軍起義首領——李自成的耳朵里。

一方是保衛朝政的要職將領,一方是企圖另立天下的起義軍首領。

周遇吉與李自成的交手似乎是冥冥中早已注定,但雙方都沒預料到的是,這一天竟會來得這樣快...

·苦守寧武關,以身殉城死因成謎

崇禎十六年,李自成攻下承天后,自稱「新順王」,率主力北上,意欲攻破北京城。

農民出身的他,深諳糧草對軍隊的重要性。

在沿路北上的同時,他一邊動員百姓堅壁清野,以切斷明軍糧食供給;一邊派兵出征汝州,直接切斷明軍糧道。

結果不出意料,短時間內,沒有了足夠糧草供應的明軍便大受影響,一路連敗。

對于當時與其對戰的明朝老將孫傳庭而言,李自成絕對稱得上是一位心腹大患。

同年十月,雙方在潼關激戰,明軍劣勢盡顯。

得知消息后,在山西駐守的周遇吉迅速反應,想要規劃出一條完整的抗敵路線。

李自成的進攻方向來看,周遇吉認為,想要快速進入京城,除去正在攻占的陜西之外,山西就是其要面臨的最后一道防線。

經過分析,鑒于有老將孫傳庭在前方迎戰,周遇吉便將布控主力移到了距離京城最近的忻州、代州兩地。

但是, 還未等前往代州的周遇吉完成防守布控,老將孫傳庭便傳來戰死訊息,潼關失守。

緊接著,沒有遇到明軍頑固抵抗的起義軍,在山西暢通無阻,一路攻克汾州、陽城、蒲州等地,矛頭直抵太原城。

在進入太原后,由于周遇吉已先行前往代州布控,且叛賊將領橫出,太原實際只剩牛勇、王永魁手握五千人馬守城。

在氣勢洶洶的敵軍面前,五千明軍力量微乎其微,牛勇、王永魁也先后戰死。悲憤之下,山西巡撫蔡懋德選擇自盡殉國,太原至此全部失守。

得知這一消息后,身在代州的周遇吉進退兩難。

作為將領,他的使命就是不惜一切代價抗敵,但在兵馬不足,甚至沒有糧草供應的代州交戰,即使他再驍勇善戰,勝算的可能也并不大。

權衡之下,周遇吉只得退守寧武關,并派人向京師求援。

作為與偏關 、雁門合稱外三關的要塞之一,寧武關內烽台遍布,壁壘森嚴,如能在此地等來增援,那周遇吉完全可以讓以少勝多的盛況再次上演。

但是,這一次,困境之中的周遇吉卻被昏庸無能地朝廷拖了后腿。

求援信息上報至朝廷后,誤判形式的崇禎皇帝,并沒有及時采納王永吉、楊鶴的退守建議。

甚至,崇禎皇帝也并未將周遇吉提出的糧草劣勢放在心上,反而任由朝臣反復拖延決議時間,最終使得已至末路的周遇吉失去了最佳支援機會。

代州一戰,周遇吉雖率領部下力克起義軍,但終究寡不敵眾,雖「積尸幾與城墻平」,數次擊退起義軍進攻,但也有所傷亡,糧草告急。

退守寧武關后,一心等待朝廷支援的周遇吉,馬不停蹄開始加訓自家軍隊。

晝夜不停地集訓,再加上受到周遇吉愛國成仁的情懷感染,死守寧武關的士兵官卒皆一副無懼生死的模樣,與敵對戰時分外神勇,接連擊退了數次起義軍精銳部隊的突然襲擊。

但是,在本就占據數量優勢的起義軍的猛烈攻勢下,由于沒有后續部隊及時支援,即使周遇吉部隊驍勇善戰,也難免被壓制一頭,雙方的激戰點逐漸從寧武關外推移到寧武關城樓之下。

糧草逐漸告急,周遇吉大有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之勢。

眼見周遇吉陷入孤島困境,忌憚其實力的李自成也并不愿再繼續與之鏖戰。

雙方拉鋸一段時間后,李自成派出早在黃河守線叛逃的晚明守將熊通,意欲勸降周遇吉,為自己所用。

「吾受國厚恩,寧從爾叛逆!且爾統兵二千,不能殺賊,反作說客邪!」

面對曾經的部下前來勸降,等不到朝廷支援的周遇吉仍不為所動,甚至大罵前者,憤然將其斬首,將頭顱送至京師以明態度。

不僅如此,針對自身劣勢,周遇吉還發明了「白天城門外對戰,夜晚誘敵入城門,分而殲之」的作戰計劃,重創起義軍前鋒精銳部隊。

周遇吉的所作所為,大大激怒了李自成。

眼見勸降敵方主將不成,惱羞成怒的李自成一邊利用高密集火炮攻勢,將寧武關轟出一個缺口,一邊放出檄文威脅「5日不降屠其城」。

在他日以繼夜的炮火攻勢下,沒有物資供應的周遇吉方,雖仍能斬殺數次起義軍前鋒突擊,但終究抵擋不住對方層層接替的車輪戰術,漸漸落了下風。

不眠不休激戰幾個晝夜后,寧武關城門破,起義軍轟然而入。

至此,周遇吉的苦苦堅持再也沒有了可供回旋的余地。

寧武關失守后,周遇吉寧死不退,以身殉國。

此后,起義軍再無阻力,一路通常攻至京城。

而此時, 吳三桂的部隊剛剛領命,還在從山海關連夜趕往北京城的路上,鞭長莫及...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五日,遲遲等不來救兵的崇禎皇帝心灰意冷,在煤山一棵海棠樹上上吊自盡,親手結束了大明王朝的最后一絲氣度。

隨后,李自成騎烏駁馬入承天門「登皇極殿」代表了其與明朝一戰后,起義軍的最終勝利。

·百年后遺骨出土,明朝將軍死因之謎揭開

「倘盡如寧武,吾部下寧有孑遺哉!不如還秦休息,圖后舉。」

有傳言稱,在寧武關血戰后,李自成曾一度懷疑自己攻打北京城的決策是否正確,因為一旦寧武關后皆是如同周遇吉一般的守將,那起義軍的勝算幾乎微乎其微。

即使最終獲勝,在如此慘烈的戰事面前,縱使人數占盡優勢,李自成的心里也不免忐忑。

但是,還沒等他將心中的疑問與部下好好商議,大同鎮總兵姜鑲 、宣府鎮總兵王承陰的降表便接連送到,為其大開入京之門。

得益于這一路降將,起義軍才能在入京后兵無血刃,直接終結大明王朝統治。

而在提起周遇吉時,雖為敵方,但起義軍皆對周遇吉之風骨肅然起敬,直言「他鎮復有一周總兵,吾安得至此」。

百年以來,每當提起一代大明的覆滅史,在慨嘆當政者昏庸無能,朝綱漏洞百出時,人們總不忘提起那時舍身取義,奮戰至最后一刻的周遇吉將軍。

他的真實死因,也成為了人們最想探明的真相。

一種說法認為,在寧武關城破后,周遇吉還率領部下在寧武關內與起義軍進行過一段時間的巷戰,被擒后慘遭射殺。甚至,其家眷也曾英勇參戰,后被李自成放火燒死。

《明史·周遇吉傳》中,就有對這一說法的相關記錄。

「遇吉巷戰,馬蹶,徒步跳蕩,手格殺數十人。身被矢如蝟,竟為賊執,大罵不屈。賊懸之高竿,叢射殺之,復臠其肉。」

在農民起義軍攻入城中之后,周遇吉奮勇抵抗,和起義軍打起了巷戰。

即使周遇吉的戰馬不幸中箭,他也依舊徒步沖殺,并砍殺了數十人。

但寡不敵眾,抵抗了一段時間后,周遇吉身中數箭被俘。盡管動彈不得,但他寧死不屈,嘴里大罵著起義軍的殘暴、愚昧。

他盡到了守土有責的義務和視死如歸的高尚氣節。

李自成見他不肯屈服,便把他綁在了高高的桿子上,令士兵向他射箭。

周遇吉中箭而亡后,李自成令士兵將他的遺體進行了肢解。

值得一提的是,起義軍破城后,在城中進行了大屠殺,可謂是「嬰幼不遺」,手段殘忍到令人發指。

但是,面對這一說法, 在《總鎮周公墓表》中,自稱親歷寧武之戰的幸存者卻抱有不同意見:

「...縋城語賊以‘誓守斬賊頭,皆將令,無與民’,賊歆以官爵,脅以刀刃,罵不絕口。」

該文指出,當時,周遇吉因不愿讓戰爭牽連城中百姓,便下令部隊停火。

隨后,他拴著繩索,主動從寧武關上下來,到李自成大營當中與其進行談判。

由于周遇吉據理力爭,不慎惹怒了起義軍,最后一代忠將周遇吉被起義軍斬首而死...

而按照約定,闖王的部隊并未屠殺城中百姓。

與正史中,明朝將領周遇吉 「力戰而死」的說法不同的是,在滿清統治的幾百年中,他 「縋城而亡」的說法在民間流傳甚廣。

除此之外,康熙版的《山西通志》等地方文獻中,均提及了他「縋城而亡」的說法。

隨著時間的流逝,周遇吉 「縋城而亡」的說法終于到1997年得到了證明...

當時,專家在重建周遇吉之墓時,發現了其遺骨上的蹊蹺之處。

只見,在出土的周遇吉頭部的枕骨部分,有將近十幾厘米的刀切痕,其牙齒也僅剩四顆。

這一發現,將其真正死因直指 「縋城而亡」。

那麼, 為何《明史》中關于周遇吉死因的表述與其真實的死因有所不同呢?

也許,在清朝當局看來,描寫李自成的軍隊城破后屠城一事,能夠表現農民起義軍殘忍、麻木、落后的一面,最終達到丑化、抹黑李自成及其起義軍的目的。

烘托周遇吉「力戰而死」一事,表現了他忠君愛國、守土有責、視死如歸的高尚情操,此舉具有強烈的道德感化作用,有利于維護清王朝的統治。

宣傳代表落后勢力的農民起義軍,將愛民仁義的明將周遇吉處死一事,則足以證明清兵入關的「必要性」和「正義性」,以獲得百姓的支持與擁護。

因此,清朝當局在修明朝歷史時,才將 「縋城而亡」的周遇吉,說成是 「力戰而死」,兩種說法才會一直在史學界爭論不休。

至于哪一種說法成立,這些已經不重要了。當考古人員看到周遇吉遺骨的枕骨部分,那道近十幾厘米的刀痕時,無不對這位大義凜然、舍生忘死的忠將致以最高的敬意!

結語

從正史的層面分析,晚明氣數將盡,昏官暴吏坑害黎明百姓,亡國乃是自食其果。

在朝廷危難之際,能夠有像周遇吉一樣的將領挺身而出,是民族之幸運、國家之幸運。

古人為什麼都不吃貓肉?李時珍早已在《本草綱目》中給出答案
2023/05/30
古代的丐幫有多可怕?別被武俠小說騙了,看看真實的丐幫是啥樣?
2023/05/30
「寒門子弟」在古代屬于啥階級?別被騙了,是你我高攀不起的存在
2023/05/30
秦始皇49歲而亡的背后,只是因為他吃「元水」,難怪史書不好記載
2023/05/30
古代青樓除了女性還有「男妓」?他們的一生,或許比你想象的悲慘
2023/05/30
如果你是這個姓氏,可能不是炎黃子孫,而是波斯人的后裔
2023/05/30
民間故事:男子假裝醉酒,對妻子霸王硬上弓,妻子說:你膽子太小了
2023/05/30
民間故事:徒弟哭喪,半夜打開棺材說:活該你去死,以后師母是我的
2023/05/30
民間故事:妻子探親回家,見丫鬟穿著肚兜,丈夫:別著急,聽我解釋
2023/05/30
胤礽:1歲封太子,20歲替父處理朝政,并非無能卻兩次被廢,為何?
2023/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