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會,倘若一個女子能夠得到皇帝的傾心,那麼她就能「飛上枝頭成為鳳凰」。畢竟,在古代,帝王掌控著天下大權。
清朝道光年間,入宮的博爾濟吉特氏備受帝王寵愛,在七年中就為皇帝生育了五個皇嗣,盛寵一時。
但前皇后去世,后位空缺, 道光皇帝讓其掌控后宮實權,卻始終都沒有許給她皇后的高位,這又是出于何種原因呢?
在清朝的歷史中,出現了一位與眾不同的皇后, 她的皇后之位并非是由皇帝親封的,而是由繼任的新帝追封的皇后頭銜。
雖然追封在封建王朝中也是有過很多先例的,比如清朝皇太極在稱帝后就追封了他的生母為孝慈高皇后。
可這位被追封的皇后與孝慈高皇后還有些不同,因為她既不是已故先帝的嫡福晉,也并非當朝皇帝的生母。那麼,她是誰呢?
她就是道光皇帝的靜貴妃博爾濟吉特氏!
博爾濟吉特是一個古老的家族,屬于黃金家族的一脈分支。這黃金家族指的是成吉思汗的家族,由此可見 博爾濟吉特家族早在元朝年間時就已經是無比顯赫貴重的家族。
到了清朝年間, 滿族皇帝為了拉攏蒙古勢力,總會將「滿蒙一家」掛在嘴邊,也就有了滿蒙兩族世代聯姻的傳統。這也是想通過血脈與姻親的方式徹底地將蒙古拉入滿族的統治之中。
所以,滿清皇帝在大選秀女之時,就會有心從蒙古族的女子中挑選出佼佼者,進入后宮為妃。這道光皇帝的靜貴妃也是基于這種原因才來到他的后宮。
史書有載,公元1825年4月,剛滿13歲的博爾濟吉特氏就被封為了靜貴人。看過《甄嬛傳》的小伙伴或許會知道,還未承幸之前就能獲封貴人的一定是家世顯赫者。
此外,能讓皇帝欽賜封號的,一定也是受皇帝喜愛的人。一般的妃嬪大多都只會用她們的姓氏作為頭銜之前的稱呼,就比如說《甄嬛傳》中的曹貴人。
博爾濟吉特氏剛入宮,就得到了道光皇帝的寵愛。據記載,這位靜貴妃在公元1826年初的時候就被太醫診斷出懷上了皇嗣。
在封建王朝中,皇帝的妃嬪大多都是「母憑子貴」,才能上位的,靜貴人同樣也是如此。但她與那些「母憑子貴」的嬪妃還不同,她更多依仗的是道光皇帝的寵愛。
這就是為什麼在她還未生下龍嗣之前,就破格晉升為靜嬪。此外,這博爾濟吉特氏是個易受孕的體質, 在她承寵的7年時光里,居然懷上過5個皇子。
在清史記載中,這位博爾濟吉特氏生下了奕綱,奕繼,壽恩固倫公主以及奕訢。懷孕5次,為什麼只生下了4個皇嗣呢?
是因博爾濟吉特氏的一胎因胎像不穩,流產沒能保住孩子。而在博爾濟吉特氏的親生孩子中,皇六子奕訢格外得聰慧機靈,深得道光帝的歡心。
因此,博爾濟吉特氏「母憑子貴」,晉升為備受道光皇帝寵愛的靜貴妃。
道光二十二年,孝全皇后崩逝。對于這個時候的道光皇帝來說,他需要一個能為他管理后宮的「女主人」,于是他就又 將博爾濟吉特氏晉封為皇貴妃。
沒有皇后在上的皇貴妃,就是后宮之中權力最大的女人, 此時的博爾濟吉特氏也就擁有了掌管六宮之權。
孝全皇后去世了,留下了年幼的咸豐,所以 道光帝就將這個皇后嫡子也寄養在博爾濟吉特氏這里。從這里也能看出道光帝對這位皇貴妃是非常信任的,否則不會把皇位繼承人交給她撫養長大
雖說咸豐不是博爾濟吉特親生的皇子,但 她仍舊能將咸豐視作己出,這在充滿了權力爭斗的皇家來說算是十分難得的。
然而在博爾濟吉特氏掌管六宮時,道光帝始終都沒有給她皇后的封號,這也是出于帝王私心。
第一,由于道光帝已經秘密冊立了咸豐為太子,一旦給了博爾濟吉特氏皇后之位,保不準她會為了六子奕訢而「劍走偏鋒」,傷害咸豐;
第二,清朝有祖制,一位皇帝的一生只能冊封三位皇后。
對于道光皇帝來說,孝全皇后是他的第三任皇后,他也不愿意為了博爾濟吉特氏去打破這個祖宗規矩。
所以, 就算博爾濟吉特氏為道光皇帝生下了一眾皇子,還是太子咸豐的養母,但她卻也沒能成為繼后。
幸虧,在咸豐皇帝登基后,給了她皇后的頭銜,但這也是在她去世之后才給的追封。
史書有載, 公元1855年,咸豐皇帝追謚她為皇后。咸豐皇帝這樣做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因六皇子奕訢「脅迫」的緣故。
奕訢一直想為其生母爭取到太后的頭銜,但由于她不是咸豐皇帝生母,所以咸豐也就對這個請求的態度一直含糊不清。
奕訢為了達成這個目的,就以「孝義」為由頭,說博爾濟吉特氏在孝全皇后死后就成為了咸豐養母,對他自然是有養育之恩。
而且, 奕訢在咸豐還在考慮的情況下,將加封的博爾濟吉特氏的旨意曉喻后宮。此時的咸豐皇帝也不能再反對,畢竟她是他的養母。
但這也讓咸豐覺得不痛快。然而, 在皇太后旨意「頒布」的8天后,博爾濟吉特氏去世了。
于是,咸豐就另外追加了一道圣旨,只追封她為皇后。最后孝靜成皇后根據祖制也只能被葬入妃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