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愛情故事》:別被劇名蒙蔽,這可謂是TVB近年來少有的佳劇
TVB的日漸式微,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在經歷了90年代和20世紀初的繁華鼎盛之后,TVB就像一個暮年的老人,慢慢走向著黃昏。
但出人意料的是,2020年末,TVB終于推出一部實至名歸的高分劇。
這是一部一點都不「TVB」,但卻依然很「香港」的電視劇——《香港愛情故事》。
一說TVB出品,就想到武俠傳奇、豪門風云、刑警特案、律政精英。
金字塔的底層人,在TVB劇中只是襯托紅花的綠葉。
但一拍家長里短、雞毛蒜皮,TVB對這些熟門熟路,信手拈來。
名曰「某某愛情故事」的劇更是耳熟能詳。
但《香港愛情故事》不再只關注那些曾經的律師、高管、醫生等精英階層,而是聚焦于「蝸居」這一議題。
它把鏡頭對準了香港的公屋、劏房、鐘點酒店、太空艙、菜市場等平民環境。
在那些狹窄簡陋的實景里拍攝,居住的困難一覽無余,具有強烈的現實感,更引起共鳴。
故事題材是現今尤其是香港最敏感的房價問題。
通過香港平民社會里一個家庭的老中青三代人的愛情故事,折射出那些在混泥土中苦苦掙扎的社會底層人們,以及高房價下香港愛情形態。
關于香港,長期以來,大多數人都只關注它的繁華街道的燈紅酒綠,或者金融大鱷的紙醉金迷。
但事實上,用盡全力都無法擁有一套屬于自己的房子,才是普羅大眾最有可能遇到的故事。
《香港愛情故事》完全跳脫出自己的舒適圈,讓我們看到香港高樓大廈外的另外一種生活。
一個個蝸居中的港人面對原生家庭和過去、房子和現在、伴侶和未來的問題都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做出了自己的選擇。
劇情、台詞都深入淺出,打動人心。
不記得有多久沒有在國產劇里見過真正的「平民」了。
每個主角都住在那麼光鮮亮麗的房子里,即便她們在劇中都聲稱自己是一窮二白的小北漂。
她們可以租得起單身公寓,用得起奢侈品,背得起名牌包,碰得到「霸道總裁」......
而現實中的你我,更多地都是每日為柴米油鹽精打細算,面對一地雞毛的日子卻仍堅強樂觀地活下去的打工人。
我們似乎再努力,也逃不開一個「窮」字。
所以《香港愛情故事》才真正地能窺見平民愛情的影子,才能直擊我們普通人的心扉。
這世界上真的沒有那麼多打一份月薪幾千塊錢的工,卻身著幾萬名牌的小公主。
我們從來都沒辦法擁有富人雷同的快樂,卻總能體驗到不同的悲傷。
這也是為什麼一些同樣關于「底層」、「奮斗」、「掙扎」的劇,無法引起我們的共鳴,無論劇中人如何「煎熬」,都讓人覺得離他們的世界好遙遠。
所以這些劇有多甜,就有多假。
而《香港愛情故事》則不同,它向人們拋出一個個直擊現實的靈魂拷問。
「人為什麼要結婚,是為了房子還是為有人陪伴?」
「婚后發現對方不合適,有勇氣去失婚嗎?」
「結婚是不是一定需要先買房?」
......
只有短短12集的電視劇,每一集都爆出不少扎心動人的金句。
香港是全球房價最高的城市。香港人越住越小,越住越貴。生活難,戀愛更難,沒本事別結婚,房子小,吵架出去吵。
故事一開篇,隨著夸張的大字海報和電視推銷員一樣的畫外配音,讓觀眾振聾發聵。
電視劇并沒有夸張,事實也的確如此。
海報有多溫馨,劇情就有多心痛。
單把《香港愛情故事》的台詞拎出來看,感覺很有王家衛的味道。
看似甜蜜的劇名,其實講的遠不止關于愛情的那些事。
它之所以接地氣,不過是拍攝了真實的香港生活,而不是像以前一樣,只把鏡頭向上仰,只拍那些光鮮亮麗的樣子。
TVB里那種大力宣揚家庭氣氛的慣有台詞「你餓不餓,我煮個面給你吃」「一家人最緊要齊齊整整」等,劇中也很難看見。
《香港愛情故事》直接撕掉了這塊「遮羞布」,而那些所謂的溫情、溫馨,更像是一個想象出的「烏托邦」,在香港這塊鋼筋水泥地上撒雞湯。
劇中更多地反映港人真實的生活焦慮,不同年齡層的底層人群都要面臨關于住房、擇偶等人生難題。
天空之下,土地之上,灰蒙蒙一片,都是赤裸裸的殘酷現實。
劇中男女主角每天奔波于買房租【房☆事】宜,男主的父母到了老年才來鬧失婚,這些故事實際每天都在我們身邊上演。
正是因為那些點點滴滴,都太生活化,太有代入感。
看完你會不禁驚異于TVB這一次的銳意進取。
新編劇何靜怡、新監制林肯;新演員游嘉欣、徐文浩;舊人龔嘉欣、羅天宇;再配上實力派老將白彪、龔慈恩。
無論是新人監制在風格和題材上的不走尋常路,還是演員陣容方面大膽引入大量年輕演員,亦或是所有演員都在線的演技,都給我們帶來了全新的感受。
《香港愛情故事》,用心打磨劇情,從實景到台詞,玩得起高級文藝,也接到了煙火地氣,把生活的辛酸用愛情的甜蜜糖衣包裹。
光是劇中的細節,就贏得那些懸浮的偶像劇幾條街。
劇情雖然整體輕松還帶有搞笑,但留給觀眾的卻是沉重戳心的回味。
房價和愛情有什麼關系?
香港這座城市鱗次櫛比、高樓大廈。
然而彈丸之地,寸土寸金。
發達的城市和緊缺的樓房資源,房子成為了必要而稀缺的資源。
當房子和愛情掛鉤,底層人的生活有多難?
有的人為了房子著急失婚,有的人為了房子著急結婚,好像婚姻最后不過成為了房子的附屬品。
房子,壓縮了人的生存空間,升溫感情的同時也激化了矛盾,于是人和人有著更多的復雜關系。
正因為房價的居高不下,愛情也被困在狹窄的樓宇中,甚至被擠壓地「變形」。
框架構建的房子,鋼筋水泥的鐵板墻,人們追逐著所謂的框架生活,人情似乎越發冷漠。
時間久了有情,也變得無情。
愛情問題,也是現實問題,維持體面太難,而維持愛情更難。
《香港愛情故事》直接而大膽地呈現、批判和反思香港社會畸高的房價,是如何一點點把人的愛情擠壓、消耗、榨干的。
正因為劇中的每一對愛情都摻雜著現實因素,所以看起來才那麼真實,那麼引人深思。
劇中沒有瑪麗蘇情節,沒有主角光環。
「所有女生都需要一個完美的婚禮」,這樣的價值觀在劇中也是不存在的。
有的,只是一個個被現實裹挾著步履維艱的普通人。
他們,她們,就像我們,就像你們,想愛,需要愛,但又害怕愛,更怕當初純粹的愛情在現實中一點點地面目全非,千瘡百孔。
《香港愛情故事》拍的是香港,卻不只是香港;說的是愛情,卻不僅是愛情。
它著眼于房子這塊彈丸之地,拍出了物欲橫流時代不同年齡階層的眾生相。
劇中人,一生忙碌奔波,只為有一個落腳之處。
他們為物質發愁,為房價擔憂。
在被壓縮窒息的生存空間里,愛情似乎只能是房子的附贈品。
它用一個個故事告訴我們——愛情不是童話里怦然心動的小確幸,而是物質堆積成的消耗品。
就像《東京女子圖鑒》里,從小地方去到東京的綾一直在追逐著都市的腳步,從一個地方搬離另一個地方。
信奉著三十歲前在最高檔餐廳約會就是好女人的理想,嫁個有錢的男人,優渥的生活,曾經讓她幸福滿滿的初戀,卻滿足不了她日漸驅使的欲望和嫉妒心。
可一直奔跑著走了半生,站在人生路口,別人以為綾過上了令人羨慕的人生,實際上她一無所有,沒有人愛她也沒有家。
而不斷在旋轉的人生,幸福嗎?不斷更換的樓房,是家嗎?
家,因為有人才溫暖,也因為有人變得局促。
現實總會把人打回原形,似乎只有不斷地往前跑,才不會落后別人,才會得到和別人相同的財富、家庭、愛情。
于是,《香港愛情故事》只是個美麗的劇名,也許,《香港蝸居故事》更加貼切。
人們所憧憬的愛情、幸福,是不是必須要一個房子作為籌碼才能獲得?
我不清楚。
但即使如此,《香港愛情故事》給我們帶來的絕對不是絕望。
當繁華越來越迷眼,當追求的物質越來越多,什麼才能溫暖人心,什麼才能牽絆著彼此,繼續走下去?
劇情并非一路到底的「哀」,否則只會讓人看得無比壓抑或恐婚。
這也是這部劇雖然很不「TVB」卻依然很港劇的意思。
劇情最后的立足點還是回歸到TVB最擅長的「雞湯」——這個世界還是有禁得起現實捶打的真情的。
如此,讓人在感同身受的同時,又覺得滿滿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