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人而異,這個問題類似于財富自由,每個人對于財富自由的理解是不一樣的。陳奕迅銀行賬戶只有1000萬的時候慌得一批,要出來開演唱會掙錢,但對于奉行極簡主義的人來說,1000萬可以活到天荒地老。為什麼呢?人的欲望是不一樣的,同時幸福的閾值也隨著時間和經歷的不同在變化。你在只有100元的時候,只會計劃怎麼花100元,當你有了1000元的時候你會計劃怎麼消費1000元,當你有了100萬的時候商家總有辦法讓你消費,畢竟我們是消費主義盛行的社會啊。當你不消費的時候,你對抗的不止是個人的欲望,還有整個社會的壓力,你要跟別人一樣,別人住大房子,你也得買大房子,別人買名牌你也得合群。你要跟別人不一樣,別人送孩子上重點高中,你要送孩子上貴族學校,奔著出國留學去。
你看看,這樣下來,多少財富能抵御各種各樣的誘惑。為什麼中了彩票大獎的人,最后大部分都重新返貧,幸福指數甚至比不上以前?你以為你一貧如洗,忽然有了1000萬, 你就萬事大吉,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天真,太天真了。資本主義有一萬種辦法收割你,更何況好的制度設計就是讓“窮者富,富者窮”,你看看中產階級哪個不是憂心忡忡,整天擔驚受怕階層滑落。
怎麼才有安全感呢?除非你保持現有的消費習慣不改變,同時眼睜睜看著通貨膨脹貨幣貶值而不瞎投資。但是你看啊,這跟你沒錢之前有啥區別?你富了和沒富一樣,那你吃苦耐勞是為了啥?為了明天更好地吃苦耐勞?所以這個問題是個偽命題。
財富和安全感正相關,但不是線性關系,不可能隨著財富的增多安全感同比例增多。當然沒錢萬萬不能,沒錢在社會上寸步難行,怎麼算財富自由呢?一是滿足基本的生存需要,可以在飯店里想吃什麼吃什麼,不用看價格,二是有自己的生存空間,不用擔心房租之類的支出,三是即使幾年不工作,也有保證以上條件的資產或者現金流,可以支撐到找到新的收入來源。有了這三條基本的標準,再來討論財富自由就有了框架。當然,不同的人還可以不斷增加條件,比如孩子教育、改善生活、追求精神滿足等等。馬斯洛的需求理論安全需求只是第二層,你想滿足上面的需求又該花費多少就沒有定論了。
人在社會上就需要社會地位,發達了忍住不說真的很辛苦,錦衣夜行,自戀自賞有什麼意思呢?人活著除了物質之外,還需要精神的東西,比如優越感,優越感是比較出來的。比較最簡單的辦法就是裝逼打臉,所以網絡上那些前倨后恭的視頻很受歡迎。
兩方面著手,一方面努力掙錢,一方面要管理好預期,做好心理建設。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當你賺錢的速度遠大于你花錢的速度,你是安全的。同時,你管理好心理預期,知道人的欲望無窮,不被欲望控制,那麼你是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