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說:盡信書,不如不讀書。
只通過讀書學習是一種極蠢的學習方式,勸你讀書的人都是老古董。
讀書有竅門?告別無效,低效讀書!
學習 = 知識 + 信息資訊
學習的本質是只從一切媒體渠道上提取有價值的信息!!!
學習知識 = 數據輸入
至于是用眼睛(光學輸入)還是使用耳朵(聲音輸入)或是手指輸入(盲文輸入)有區別嗎? 未來還有腦機接口呢。
需要的是找到一種適合你自己的輸入方式,別人的方式不一定適合你。
什麼是知識?
科學性知識:物理、化學、生物和社會科學等知識
哲學性知識:用以追求現象或事件的的價值與信念
經驗性知識:通過實踐獲得的常識知識
藝術性知識:能判斷,美與丑,好與壞的知識
什麼是資訊?
信息資訊(DIKW模型),泛指人類社會傳播的一切內容,現代社會一般從媒體上獲得信息,同時信息有時效性,過時的信息沒有什麼價值。
什麼是DIKW模型?DIKW模型(Data-to-Information-to-Knowledge-to-Wisdom Model),DIKW模型是一個可以很好的幫助我們理解數據(Data)、信息(Information)、知識(Knowledge)和智慧(Wisdom)之間的關系的模型,這個模型還向我們展現了數據是如何一步步轉化為信息、知識、乃至智慧的方式。
通過讀書只能學習知識,僅僅掌握知識,掌握的是一種非體力勞動技能。
能讓你從工廠走進辦公室,從漏天到空調房。
netkiller:讀書無用論,為什麼你讀了那麼多書依然沒有改變命運?
到今天,人人都是自媒體,在接受內容的同時也在制造內容。信息越發達,我們的選擇就更多了,知識領域的劃分越來越細,社會分工越來越明確,知識交集耦合越不相關,內容在不斷細分領域,從體系到片面,再到線和點。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喜好的信息。
信息時代,學習途徑和渠道不止讀書一種,只是輸入方式的不同,學會碎片化學習,受益終生。
首先說說圖文媒體
圖文信息包括紙質和電子兩類,目前報紙已經淘汰,只剩書籍。紙質文字媒體的實效性顯然不如其他媒體。
讀文字的需要想象空間,閱讀節奏讀者自己把控,你可以隨時劃重點,暫定去查資料。
創新是一種能力?還是一種天賦?
接著說說聲音媒體
聲音也就是聽書,聽書也需要想象空間,但是聲音媒體節奏快,不容你思考,也難抓住重點,常常是一代而過。
讀書類節目分成兩種:
朗讀讀書,也就是把文字讀有感情的讀出來。講解分析,樊登,羅胖 為代表,聽著很有道理,實則拾人牙慧。每個人對一本書的理解不同,看問題的角度不同,作者觀點也不同。
最后說說視頻媒體
視頻不需要觀眾有想像空間,視頻最少承載的信息最少,時長有限,觀點表達不清楚。但內容都是精華,省時間。
netkiller:通過郵件將電子書發送給Kindle設備
聽書和短視頻替代不了看書嗎?
很多人說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很多人都沒時間去看書,于是大家就選擇下載各種聽書軟件,利用上下班的碎片化時間聽書。
文字、聲音、圖像,都能承載信息,傳播信息,但具體還是有些不同。聽書與看書都不錯,只要你想學習,目前各大平台的有聲書非常發達。總有老古董告訴你應該看書,聽書種種弊端。
netkiller:2021年「藍牙降噪」耳機「不糾結」
解讀「寒門再難出貴子」
電子書與紙質書最大的區別就是翻閱的感受。目前亞馬遜Kindle為代表電紙屏閱讀器,屏幕已經非常接近紙了。為什麼還是有人喜歡紙質書籍呢?
翻閱感受索引便利
首先談談翻閱感受,我的第一輛車是大眾PASSAT(帕薩特),這部汽車車上的空調系統是機械式的,例如我不看中控台,手伸過去憑借觸摸就可以實現模式切換和溫度調節等等。
模式切換有幾個卡位,分別是吹風擋玻璃、向前吹、吹腳下、向前和腳下共4個檔位。而溫度調節是中間向左是冷風、向右是熱風,操作起來極其簡單便利。后來換了一輛豐田Rezi(銳志)空調系統全部是數碼液晶屏,如果不看液晶屏根部不知道在調什麼,無法通過觸摸來完成空調的操作。
我跟很多車友討論過空調調節面板的問題,大家都同意我的看法,都喜歡那種老式的空調調節面板,恨不得能換回去,但汽車空調系統配備液晶屏是趨勢,配備液晶屏的空調系統使整車看上去更高端大氣上檔次。無論你喜不喜歡,這是趨勢,你必須接受。
這兩種感受就是我對電子書跟紙質書的感受,電子書感受不到書籍的厚度,閱讀只能看到數字顯示剩余百分比和剩余閱讀小時數。讀者對電子書沒有厚度的概念,而紙質書隨著翻閱厚度逐漸減少,更能把控閱讀時間等等。
人與人的差距是「軟件」還是「硬件」造成的?
其次是索引便利,紙質書可以通過快速翻閱,厚度感受,快速定位我們尋找的內容。但是電子書的索引有點痛苦。電子書沒有固定的頁如字體、字號、行間距等等都決定了電子書的頁數,所以電子書的頁數是動態的。但是可以通過搜索,打標簽等等方式解決。
再講一個故事,我適應蘋果手機的觸摸屏用了很長一段時間,當時使用Nokia 鍵盤手機,可以一邊開車一邊通過觸摸打電話,換成蘋果就不行了,無法通過觸摸來撥號。如果今天你還在使用帶鍵盤的手機(老人機)一定被人恥笑。
我要說的是使用電子書,就要接受電子書的閱讀方式和習慣,不能總是套用紙質書籍的閱讀方式和習慣。
netkiller:搞不懂為什麼那麼多人喜歡蘋果電腦?
電子書的優勢
電子書給你的用戶體驗是紙質書無法提供,電子書相當于你隨身攜帶了一個圖書館。云同步可以在各種設備間共享,你能看到其他人的劃線標注,批注,評論。方便摘抄,做筆記,批注,設置書簽。強大的搜索功能,這是紙質書籍無法提供的。
開啟背景燈,可以在任何光線下閱讀。
老年人眼神不好,可以調整字體大小,不再需要拿著放大鏡看書。
我不讀紙質書籍,因為我接觸過印刷這個行業。
為什麼「高學歷」給「低學歷」打工?
因為印刷油墨由顏料、連結劑、溶劑、輔助劑組成,其中有機溶劑和重金屬元素對人體損害嚴重。 雖然這些有機溶劑干燥后絕大部分都會消除,但是殘留部分仍會對人體造成危害。特別是上墨面積較大、墨層較厚的印刷品,其殘留溶劑較多,在使用過程中釋放出的有毒物質污染空氣、危害人們的健康。
1、有機溶劑如乙醇,異丙醇,丁醇,丙醇,甲基乙基酮,乙酸乙酯,乙酸丁酯,甲苯和二甲苯經常用于印刷油墨中。 雖然這些溶劑可以通過干燥除去,但殘留的溶劑會遷移到食物中并對人體造成傷害。
2、一些有機顏料含有聯苯膠,它含有致癌成分,不應使用。
3、復合包裝材料在印刷中使用大量油墨,有機溶劑和粘合劑。 雖然這些配件不與食物直接接觸,但在食品包裝和儲存過程中,一些有毒物質會遷移到食物中,這會危害人們的健康。
4、油墨中有兩種顏料 - 無機顏料和有機顏料,兩者都不溶于水和其他介質,顏色鮮艷,穩定。 一些無機顏料含有鉛,鉻,銅,汞等重金屬,具有一定的毒性,不能用于印刷食品包裝和兒童玩具;
netkiller:推薦給重度「碼字者」的鍵盤
本人是隨身攜帶 Kindle 去旅行的,我的小紅書號netkiller 里面有我大量的旅游照片。
在任何時候,「讀萬卷書」和「行萬里路」都不沖突的,你可以邊旅行邊書讀。我的 kindle 是32GB,可以裝下一個圖書館的書。
netkiller:Kindle 我該選擇那款?
讀書的成本相比行萬里路很低,行萬里路需要很多錢,所以不是人人都能做到「讀萬卷書和行萬里路」
行萬里路另一層含義是讓你親自去體會,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行萬里路需要大量資金,讀萬卷書需要大量精力。
讀萬卷書不行萬里路是呆子,行萬里路不讀萬卷書是物流員。
這是信息爆炸的時代,媒體隨著時代也在轉變,從口口相傳,到報紙和書籍,再到收音機和電視。如今短視頻是主流媒體。
很多人“聽書無法記錄書中的重點內容”,這是不對的,說這種話的人都是70后和80后,因為他們是讀紙質書長大的,他們不是玩電子產品長大的。
可以說你們不會使用電子產品,你仔細觀察,80后,90后,00后。80后使用鍵盤和鼠標,90后使用觸屏,00后使用Siri。這是習慣問題,玩電子產品長大的90,00對電子產品有他們自己的理解,聲音可以做筆記,聲音可以轉文本的。
80后幾乎不開彈幕,而90后00后能在飛快的彈幕中找到有價值的內容。這些是70,80后老人不具備的。
聽書和看視頻固然方便,但是無法達到閱讀紙質書的效果。
但是也是有竅門的,聽書和看視頻需要首先先建立知識體系框架,然后通過聽書和看視頻來完成知識體系拼圖,最終成為完整的知識體系。如果你沒有知識體系框架,聽書和刷視頻,只能獲得支離破碎的知識「點」,無法形成「線」和「面」以及最終的「體」。
勸你讀書的都是老古董
之前我學習 Photoshop,3D Max看書對著步驟做,怎麼也不成功。當我看了視頻教程之后,一切順利。讓我認識到學習應該看視頻,比看書更重要。此后我便不再看此類書籍了,今年我學習 Final Cut Pro 視頻剪輯,一本書都沒有看過,全是在B站上找視頻教程。
70/80后是通過讀書和報紙獲取知識和信息的,成長環境沒有視頻,所以他們不知道怎麼通過視頻學習,他們已經形成慣性思維,無法沖破認知的天花板,停留在看書學習的階段,還會以長輩身份指責他人。
90/00后別聽他們忽悠,他們不知道什麼叫彈幕,什麼叫倍速播放。
二次元環境成長起來90/00后,可以在飛快的彈幕中找到有價值的信息,甚至他們不滿足于視頻的播放速度,使用倍速播放(類似DVD 快進)。
人類的學習歷史,從讀石壁圖畫 -> 象形文字 -> 表音文字 -> 讀圖時代 -> 長視頻 -> 短視頻。你不覺得視頻就是人類石壁圖畫的翻版嗎(石壁圖畫/30張每秒+時間軸)?我們又回到了原始時代。
人與人的差距是「軟件」還是「硬件」造成的?
成功者的特質是什麼?
社會上的成功人士那個是通過讀書獲取的成功?他們多數人確實有讀書的習慣,如果你認為是讀書決定了他們的成功就大錯特錯。
如果讀書能使人成功,你讀了巴菲特的書為什麼炒股還會虧錢?
前面我提出了學習公式:
學習 = 知識 + 信息/資訊
巴菲特的書就是知識,知識理論你可以學會,但是后面的信息資訊,這是教不會的。這就是你跟巴菲特的差距。
知識可以在學校學習,學歷證明你已經掌握了這些知識,掌握知識并沒有卵用(保障你獲得一份非體力勞動的技能),掌握知識與學會開挖掘機和汽車駕照沒有本質區別。如果你是碩士學位,你已經碾壓了二馬,任正非和雷軍,博士學位更是碾壓他們兩個梯隊,為什麼高學歷要給低學歷的打工呢?你思考過嗎?
同是985/211 畢業,20年過后見分曉,同學聚會,為什麼有些人有房有車住在市中心,剩下的……有些人…… 問題出在哪里?
信息資訊是無法通過讀書獲取和學習的,信息背后是數據,能夠參透這些有價值數據是核心能力。
例如巴菲特和張磊等人做價值投資,他們方法論在他們書籍中都有講,說的明明白白,這是知識部分,你可以讀他們的書學習。除此之外他們能從各種渠道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歸納總結,做出投資判斷,還會時常復盤。
對于信息資訊學習,只能靠你自己,首先信息的獲取渠道你就非常單一,處理能力來說,你的大腦就是i3 CPU 級別,巴菲特是i9 CPU 的級別。對海量資訊的處理,僅憑垂直領域的知識是不夠,需要的各種領域的通識知識。
這就是為什麼你讀書學習無法獲得成功的根源。
只通過讀書學習是一種極蠢的學習方式
為什麼人與人之間的共同語言越來越少?
在互聯網出現之前,我們只能去電影院看電影,從同樣的報紙,廣播和電視節目中獲取信息。這些內容是大眾文化信息。
所以茶余飯后,同事,朋友都在談論相同的話題,我們的共同語言特別多。
互聯網出現之后,我們認為海量的信息輸入會讓人們開闊視野,恰恰相反,互聯網加劇人們的信息鴻溝。互聯網給人們更多選擇,大家不在接受同質化的內容,人們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知識領域閱讀。人們利用互聯網不是去學習通識知識,而是深耕自己所在的領域,于是出現了自己領域以外認知為零的現象。這也導致大家沒有共同語言,兩個人在一起尬聊,雞同鴨講。
有一種觀點,叫做“知識的詛咒”,大概意思就是,你學到的知識,會以一種不顯性的方式內化成你的思維模式,即便你可能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沒有意識到,但實際上你已經不知不覺地遵循了這種思維模式了,這會天然地讓擁有某種專業知識的人在和別人交流時形成一種壁壘。
有人說讀書可以提升修養,提高文化水平和審美水平。當你形容美景的時候會有一堆華麗的修飾,而不是一句臥槽,真TM好看。這是不對的,知識是水平分層,縱向分領域的,很多技術人員未必能說出“比臥槽TMD好看!”更華麗的辭藻。
只有讀文學的人才能說出華麗的辭藻,不是人人都讀文學書籍。
netkiller:教育的目的和意義是什麼?
netkiller:為什麼你讀了那麼多書依然沒有改變命運?
netkiller:只通過讀書學習是一種極蠢的學習方式
netkiller:認識自己的差距
netkiller:認知是隨著消費層次提高而提高的?
netkiller:天賦與職業匹配有多重要?
netkiller:深度剖析“讀書無用論”
netkiller:如何引導和建立孩子正確的金錢價值觀?
netkiller:心理學是最有「錢途」的專業
netkiller:文史哲是最有「錢途」的專業
netkiller:為什麼中國大學培養不出企業需要的人才
netkiller:正確理解先就業再擇業
netkiller:「大學生」的「生活費」
netkiller:Kindle 我該選擇那款?
netkiller:測一測:你自己的心理陰暗面
netkiller:測一測:你有精神病態嗎?13 贊同 · 9 評論文章
netkiller:測一測:你是不是比精神病態者更聰明?6 贊同 · 5 評論文章
netkiller:哈佛大學入學考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