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度聰明#
恭恭敬敬,老老實實。
這不是說“優秀品質”,而是極度聰明的人更容易發覺面前這人不能等閑視之,其概率遠大于一些自以為“我不可能那麼錯”的蠢蛋。
級別越低、閱歷越少,越容易以為床頭捉刀人不過是個保鏢。
能憑一兩句話,察覺那些話背后的分量和要害的,不折不扣都是聰明人。不是小聰明——往往反而學歷越“高”的,自認為很聰明的,會誤判;而是真聰明——那些歷經沉浮、看盡榮辱、真正話事的,知道那些話是指向什麼地方。
越是后者,在說話人面前越會自然恭敬。
我也不能不佩服ta們的直覺和洞察力,能從這麼輕微的點到即止的話里面看見真正的意思。這些人能坐上自己現在的位置,實實在在不是白來的。
其實到了一定的地步,人說話的分寸是非常微妙的。
不懂的人會完全不懂,而且還會很容易想反想歪。
那些話可以說是有意雙關留有余地的。你有這個閱歷、這個境界、這個智力、尤其是有這個德行,你才會說出對方等待的通關密語。
對方說出這麼句話,一般會有十幾個被預料的答案,其中每一種都會透露出你的心態、你的見識、你的洞察力以及你做人的基本原則。其中只有極少的幾種,是可以得到進一步對話的資格的,否則就會被悄無聲息的取消資格。
如果被取消了資格,那麼在你眼里,對方會是一個你連印象都留不下、名字都記不住的人。你也不會知道你到底錯過了什麼。
而那些極度聰明的人能聽得出這些話里隱含的功力有多深,即使一時想不到怎麼妥當的回答,也會本能的緊張和保守起來。
會轉用敬語,用謹慎謙卑的姿態,如對大賓。
要想通過這層試探在現實中是非常難的。所以,站在一個常年用這辦法過濾人的老師傅的立場,奉勸你們長期養成這樣一種習慣——年輕的時候,對陌生人,寧可錯誤的敬畏,不可以錯誤的傲慢。
前者得到的遠比后者多。
有時候會在你自己不知道的、不經意之間改變你的整個命運。
這個到你四十多歲的時候,慢慢的會懂的。
現在無法精確的掌握尺度的時候,就無腦的執行——寧可錯誤的敬畏、不要錯誤的傲慢這種寧枉勿縱的安全策略,這是一種基本的及格水平的聰明。
其實跟你對話的每一個現實中的陌生人,都可能是在這樣說話。所以你們要用心去聽。別以為坐在末座、說話最少的那個肯定是小助理。不知多少實際控制人名片上印的是“項目助理”。
每一個人都要當作耶穌來對待。
我來舉一個實例,讓你們知道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具體過程,而又如何知道對方聰明的。
比如對方充滿自信的闡述了一個方案,abcdefg。
我說了一句——“這個方案里如果d步驟出問題,你可能會非常被動,考慮到決策周期,如果d步驟結果不如預期,你會大概率的造成違約。還要考慮一下xxx因素可能導致結果并非如你設想這樣可靠的可能性。”
蠢人就會大聲質疑“你誰啊”“你什麼資歷啊”“你憑什麼懷疑我”……會激動的一五一十的再說一遍D步驟如何合理。這非常平常,可以說百分之九十五的人都是這個反應。
但是我坦率告訴你們,這個反應做出來,我回去就會叫人撤資。
理由有二——
在我說這句話之前,其實我給過你察覺我的判斷力、說話習慣、說話份量的機會。
其實甚至還不止一個,類似留下了一些你一查就知道不那麼簡單的東西。你不查很難知道,但你淺淺的一查,雖然無法確切的知道水有多深,但至少會知道沒這麼簡單。但你這個反應顯然意味著前面留給你的線索你根本沒注意。
這這時候你“中人之資”的帽子已經戴牢了。
而在這個關頭,你沒有遲疑一下,去想想“為什麼這人單獨挑出d環節來”,去看看為什麼在場其他人沒有你想象的那樣站在你那一邊齊聲呵斥,去思考一下為什麼甲方團隊一聲不吭,任由這個人說話,而是直截了當的自認為是對方水平低,“不理解你的偉大設想”,——到這時你就是等而下之。
你死都不會知道你是怎麼死的。
你要是這時候哪怕知道下意識的留三分余地“這個我們再核實一下”,那麼你算尚可挽救,只是需要再提醒得明顯一點(往往也會得到這種提醒)。
你要是沉默片刻,自己默算了一遍,說“的確,這里面可能有某些東西的假設過強了,至少在xx、xx、xx三個命題上,需要再具體實驗證明一下。不知道您覺得擔憂的是不是這幾點?”或者“不錯,這里確實可能還有一些問題,但是考慮到工期和成本,綜合來看,我估計現在推進的風險總體上可以管理。我有ABC三個中間階段和DEF三個補救措施,盯住這個變數。您是否覺得這解決了您的疑慮?”。
你的得分會更高。
又或者,你拿出了更多在之前沒有列出的論證,從另一個路線證明現在決策的合理性,或者指出其他的價值維度,并且保持就教的姿態。一樣得分。
或者干脆,“您是否知道什麼能說明這個預期有問題的信息”,你得分至少及格。
某些人不會隨便說話。
說到上文這個程度,其實根本不是“可能有問題”的意思,而是對方已經看到了確切的問題。那個“xxx因素”你如果去谷歌一下,或者行業界打聽一下,就會知道這幾個字不是隨便說的。但這話能充分的試出你是不是過度自信、是不是過度軟弱、已經沒有勇氣考慮其他的可能性。
我已經看到有人說“這樣得多累啊”。
想不累,你在家打游戲不好嗎。年輕的時候這樣累個十來年,你會習慣成自然,毫不費力的這樣做,尤其是你出的計劃會引人咳嗽這一聲的概率大為縮小。
不怕累,累半輩子。怕累,累一輩子。
你沒得選。
另外,“試探”你的人其實不會像你想的那麼不公平。對方也會顧忌錯失良才的損失。
所以沿路是留了很多面包屑,會給你很多機會去自我懷疑的。只有你全部都錯過了,而且錯過的方式非常能說明問題,對方才下結論的。
說句實話,對方團隊里看得懂這些線索的人,絕不會覺得老大對你“太苛刻”。相反,ta們普遍會覺得要是ta們自己,早就判你出局了。
ta們自己都明里暗里給了你非常多的線索,有些簡直相當于把答案寫在你鼻子底下了。但凡有任何一個你沒如此傲慢而輕易的否定,你都走不到最后這一步。所以等你被最終判出局走人之后,這些人不但不會覺得惋惜,反而會忍不住吐槽——“老大你給人機會太多了”。
這才是殘酷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