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有用,可以說是年輕人唯一最高性價比成長通道。
曾經畢業剛剛出來那幾年,也不知道自己干啥,所以能干的我都干。【期間我請了同事,吃了幾次飯,他告訴一個工作中的秘訣。我后來一查,在銷售的書上就有講。而我要把這本書學全,估計得請他吃幾百頓飯。】干的過程中,我發現學校學的和實際工作中相差很大。于是我憤怒說是讀書沒啥用。
過了幾年后,我逐漸向行業核心靠攏后,發現解決問題的核心點,在課堂上老師講了。我又回過頭,去翻開自己丟棄的書開始學習。掌握核心能力后,工作中遇到很多難題,從底層就可以理解并且去解決了。問題解決多了,價值就出來了。技術成就夢想。
大學的知識,在這個社會處在一個中間位置,如果你沒有能力進入這個中間平台。
那麼你就會覺得自己所學用不上,引發讀書無用論。所以要不斷的學,不斷嘗試,不斷的躍遷。
后來我接觸到管理崗后,我自己有意識的去想這件事。其實經管,心理學,法學,這幾個類,可以說是當今社會顯學,不管你是什麼人,都需要掌握這方面基礎的東西。但恰恰在大學里,除了特定專業,其他專業不教這個,這就很尷尬了。比如創業計劃書應該怎麼寫,申請流程是咋樣的。收益評估怎麼寫,大學本科里就沒這麼課。【我是后來在我們鄉鎮給留守村民朋友培訓上,才去了解到怎麼寫的。哎,簡直是瞎胡鬧】
想多了就去找這些當年的書來看,經過幾年熏陶和實踐,在管理上也多了很多自己的理解。于是在三十五的坎上,順利轉型去做管理了。如果我沒有這方面的儲備,就跟我的同事一樣。
只會調代碼,就抓不住任何機會。
還有些同事,有去外企的機會,可以化解35歲危機。但是他說自己口語不好,無奈放棄了。機會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我家里并沒有超大書架,很少去買實體書,有的也是孩子讀的世界名著這類。但家里開讀書沙龍是一種習慣了。一家人坐在榻榻米小板凳上,把自己讀過的書,或者工作生活中的一些疑惑,可以提出來,互相解讀理解。在這個模式下,我跟孩子一直潛移默化訓練管理類,腦科學類的思想,鼓勵她面臨挑戰敢亮劍。
現在我是借助于AI來看書調代碼寫方案做管理。幾乎所有的工作,我都把AI當成我的參謀部,讓AI先幫我梳理整理。尤其暢銷書榜單的那些書,我用AI幫我總結提煉要點,我會把書里引起共鳴的話,放在電腦桌面最顯眼的位置,時常揣摩理解,很多話都是一兩年后才能深入理解。
工具是obsidian和文心一言,都是免費的。在這個過程中,看是一方面,最重要是思考。我在學習這個過程中,結合自己的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寫了大量反思和規劃。然后就去實踐,慢慢發現書中的紕漏和不足。進一步思考提煉等。沒有一本書是萬能吧,包括毛選這個層級的,都得開動腦筋,往死里想。
如果覺得自己的工作中,根本遇不到自己所學那些。比如你是古植物學,你去工地抗磚,那就是所學跟從事的壓根不搭邊。即使你現在找不到你專業的工作,你也要盡力向這個靠攏。除非你壓根不喜歡,當初僅僅是想混個文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