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有多少存款,內心才有安全感?
100萬?500萬?2000萬......
答案因人而異,1000個讀者就有1000個不同的聲音。
可你知道普通人一生能賺多少錢嗎?
假設你從25歲開始工作,每年攢5萬,那麼等到65歲,能攢200萬。
中國人素來偏愛存款,儲蓄率高居全球第一。
尤其是近些年,面對諸多不確定性,人們變得更愛存錢了。
網上與“存錢”有關的話題層出不窮,比如:
怎樣才能存夠100萬、存錢上癮是什麼體驗、專家建議不要存錢……
最新數據顯示,今年前七個月,人民幣存款增加了10.66萬億元。
報復性存錢,成為很多人給自己安全感的捷徑,尤其是40歲左右的人群。
面對中年危機,人們普遍希望手有余糧,好在未知風險面前,多一份底氣,少一點被動。
錢就是人的膽,存錢就是存底氣。
01
中年人的底氣,都是錢給的。
心理咨詢師王語華分享過自己的故事。
她在哺乳期想考MBA,沒想到身邊人紛紛反對,潑冷水說她肯定考不上。
家人嘲笑她:“年紀一大把了,還和剛出校門的小朋友競爭。”
聽了這些話,她沒有放棄,而是清醒地意識到:別人不支持你時,說的理由未必是真的。
彼時,她工作穩定,收入也還可以。要是花兩三年時間脫產讀書,不僅要交學費,還損失了工作收入。
得不到支持,她有些沮喪,可并沒有沉溺在情緒里,而是去解決問題。
她婚前有一定積蓄,通過做投資也有一定被動收入,這些錢足以滿足她的日常開銷。
何況,她還在懷孕期間,把自己老家的一處房子賣掉,手里的現金流,哪怕3年不上班也夠用。
看到她心意已決,家人也不再多念叨。
后來,她順利考入上海外國語大學MBA,創立了自己的公司。
回顧起這段經歷,她感慨道:“假如無法打理好自己的財務問題,那麼我的想法一定會受他人干涉。”
錢是人的膽,給了我們轉彎和試錯的力量。
當我們腦海中涌現出存錢的想法時,其實是未來的自己在求救。
人生大部分煩惱,都能用錢來解決。
一旦手里沒錢,人就很容易失去選擇權,陷入被動局面。
不過,一個人到底能攢下多少錢,取決于自己和金錢之間的關系。
有的人覺得談錢很俗,于是不好意思賺錢。也有的害怕金錢,但凡涉及到錢就會慌張。
按照心理學的觀點,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
倘若平時在小錢上耗費了太多意志力,在大錢上反而會踩坑。
普通人想要積累財富,只要不犯大錯,也別走極端,就能逐步實現財務目標。
需要注意的是,人的賺錢能力不會一直增長。可能在某個年齡達到峰值后,就逐漸放緩,甚至停滯。
因此,不論我們現在的經濟狀況如何,最好每月存下收入的10%,未雨綢繆。
02
金錢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前段時間,上海有對夫妻火了。
妻子陳女士33歲,曾是一名游戲設計師。丈夫43歲,從事房地產行業。
夫妻雙雙找工作不順,干脆提前退休。
陳女士盤點了下,發現工作多年來,兩人攢下300萬存款。
他們在上海有房有車無貸,以后也不準備養娃,生活壓力沒那麼大。
于是,他們把大部分存款存入了大額存單,剩下一小部分拿去投資,每個月理財收入有10000元左右。
因為不上班,他們花在社交、穿搭、吃飯方面的錢少了很多,每個月家庭開銷在6000元左右。
陳女士坦言:“足夠我們用到70歲。”
對于他們的選擇,網上眾說紛紜。
有專家覺得他們太草率,這些存款在意外面前不堪一擊。也有年輕人羨慕他們,想要像他們一樣享受生活。
可惜,就算真的躺平了,也并不意味著就能過上理想的生活。
同事徐姐有段時間厭倦了工作,于是裸辭休息了一段時間。
年近40的她,體力早已跟不上年輕人。一旦有項目需要加班熬夜,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上了這麼多年班,她也攢了不少錢,于是在游山玩水中放空自己。
可她只玩了兩個月,就開始抱怨:“在外面久了,感覺做什麼都沒意思。”
“雖然也有存款,但啃老本會讓人變得非常焦慮。”
每次看到各種賬單,她都會想:“要不重新找個班上吧?”
很多時候,金錢固然可以給我們支撐。
可如果生活只靠金錢撐著,缺乏更深層次的滿足和幸福,那也是不堪一擊的。
真正的安全感,不是外在物質的堆砌,而是內心的篤定與自信。
曾看過一句話:
100萬對一個十八縣的單身人士來說,也許可以躺平;但對一個在北上廣奮斗想扎根的人來說,遠遠不夠。
100萬對在小城鎮也許足夠實現老婆孩子熱炕頭的理想生活;但對有些要求高的人來說,都不夠結一次婚。
安全感不是存款到了某個數字,我們就會自動擁有,而是像騎自行車一樣,是一種動態平衡,需要我們在生活中不斷調整和修正。
03
作為成年人如何給自己安全感
畢淑敏說:“一個有安全感的人,就像一顆懸掛天空的小小恒星,會自動持續發出溫煦的光芒,既照亮自己也照亮他人。
讓這個世界多一點和暖,多一點光明。”
作為普通人,我們怎樣才能給自己更多安全感呢?
1、要構建人生支持系統。
每個人在世界上,都不是一座孤島。
我們能取得一些成績,靠的絕不僅僅是個人努力,還有很多人的托舉。試想一下:
要是合作搭檔不支持,工作能順利推進嗎?
要是身邊朋友不給力,我們的心情能好嗎?
要是孩子成天不聽話,家庭氛圍能和諧嗎?
因此,我們有意識地構建自己的人生支持系統。
平時可以多想想:誰是我的支持者?我又能去支持誰?盡可能對他們好一點。
當盼著你好的人越多,你的安全感就越足,未來的路也會好走很多。
2、要適當滿足內心所需。
今年以來,“沒苦硬吃”這個詞特別流行。
有的長輩在40度的高溫下不舍得開空調,結果中暑進了醫院,一下子花了好幾千。
當我們想要存錢時,并不意味著要摳摳搜搜,也不是像苦行僧那樣生活。
存錢固然重要,但讓自己情緒愉悅不內耗更重要。
要是為了存錢犧牲生活質量,過著低配生活,那就本末倒置了。
何況,長期過度壓抑,心理難免出問題,還可能會導致后期報復性消費。
每月可以給自己預留一定的“快樂預算”,偶爾滿足自己的欲望,才能更有動力實現夢想。
另外在存錢的過程中,我們也可以適當“加戲”,比如定個“不花錢主題日”,或“30天存錢挑戰”。這些小游戲的核心,不是為了爭輸贏,而是把存錢過程變得有趣,這樣就能堅持下去。
很喜歡《半山文集》中的一句話:
都說安全感只有自己才能給自己,但這里面應該包括有三層意思:第一是自己可以養活自己,第二是自己可以面對自己的孤獨,第三是自己可以給自己帶來快樂。
人到40歲,正是不惑之年。要想告別焦慮和不安,在我們面前只有兩條路。
要麼往前跑,賺更多錢;
要麼向內求,減少欲望。
這個年紀的我們,經過前半生的積累,進入更成熟的生活階段,不再像年輕時那般迷茫,可壓力亦撲面而來,每天兩眼一睜,全是責任。
年齡,既是危機,也是轉機。
我們可以借由一次次自我追問,想清楚想要的生活狀態是什麼樣的,以及過上這樣的生活需要付出什麼代價。否則,不論我們存了多少錢,都會被數不清的焦慮裹挾,無法真正安心下來。
愿你我都能在與生活的短兵相接中,變得更堅韌更有智慧,從而獲得真正的愉悅和平靜。